由于工作原因,多年没有在爬叉出没的时节回过家,今年家里有事,短暂回去两三天,再次过了一把摸爬叉的瘾。
小时候,每到麦收,村里的树上就开始传来知了“嘶嘶”的叫声,我们小孩子闻声而动,晚饭都顾不上吃,就三五成群的出发了。一个铝皮手电筒(装一号大电池的那种),一根长竹竿,一个塑料瓶,是我们必须的装备。那时候爬叉是真的多,一晚上能摸一百多个,第二天早上家家户户都飘出炸爬叉的香味。有时候爬叉爬的太高,竹竿够不着,我们就会像灵巧的猴子一样,噌噌噌爬上树去把它捉住。摸爬叉难免会遇到手电筒没电的情况,其实这也难不倒我们,一个个鬼灵精,站那一动不动,支愣着俩耳朵听。爬叉爬过脚下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们就听声辩位,虽然没有用手电筒照捉的多,但也总比没有强吧。
人都有个毛病,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就腻了。家里就会把多的爬叉卖了,记得那时候应该是一块钱八九个,在出爬叉的季节,我们每天都能得到一二十块钱。这钱肯定会被父母收走,但也会给留个五毛一块的,第二天我们就会去买零食、买雪糕。也是在那个季节,每天晚上过了10点,摸爬叉的人差不多都收工回家了,这时候就会断断续续传来“卖爬叉,收爬叉了”的声音。我们一帮小孩子又会倾巢出动,围住收爬叉的,数了爬叉,拿了钱,美滋滋的回家……
这次回家,正赶上出爬叉的旺季,吃完晚饭孩子闹着要出去玩。走到村里的大路上,看到一个个不断闪亮的光柱,才想起这个季节有爬叉。匆匆回家拿了手电筒,又拿了一个小桶,竹竿就不拿了,爬的高的就放它一命吧。孩子问,爸爸,拿这去干啥?
爸爸带你去摸爬叉。我不无兴奋地说。
爬叉是我们在饭店吃的东西吗?孩子仰起头问。
对,它是一种昆虫,每年的这个季节就会从土里爬出来,被人逮住的就被吃了,没被逮到的就变成了知了,白天听到的“嘶嘶”的叫声就是知了……我一面讲,一面带着孩子加入摸爬叉的大军。我专往大树多的地方转悠,小孩子眼尖,爸爸,那是一个吧?
我顺着孩子小手儿指着的方向看去,果然是一个,看我们走到跟前,又加快了向上爬的速度,被我一手捉住了。孩子也很兴奋,看着小桶里四处乱爬的爬叉也来了劲头儿,瞪着俩小眼睛四处踅摸……
爬叉这东西出穴最多的时间区间基本上在晚上八点到十点,早一些出来的等我们找到的时候都已经羽化成蝉了。那天我们还找到好几只,软乎乎、嫩生生的新蝉在孩子娇嫩的小手里微微挣扎,都是新生命,就让孩子把它们放在隐蔽一点的树上,等它们翅膀硬了就能去迎接新的生活了。
那天大概转了一个多小时,孩子说,我累了爸爸,咱们回家吧!
孩子虽然说累,但依然死死地提着小桶,快到家的时候竟然还跑了起来,一口气跑到母亲面前,骄傲的说,奶奶,你看我和爸爸今天摸的爬叉!
哎呦,还真不少呢,真厉害我的小宝贝儿!明天给你炸着吃!母亲本来就因为孩子回家稀罕的不行,看到孩子又摸到那么多爬叉,更高兴了。
孩子听了奶奶的夸奖,也骄傲的扬起头。
多年来漂泊在外,对小时候摸爬叉这事儿津津乐道,每每谈起都对自己听声辩位的能力感到骄傲,也对自己当时能够靠摸爬叉给自己挣钱解馋而得意,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