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又一席,年终于彻彻底底过完了。再也不用担心女儿说过年好还得调整菜谱了。回归家常其实是件好事儿,一方面自然是可以减轻做饭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能让一直处于热闹状态有些浮躁的心随着餐食平静下来,毕竟现在能从外界获取的调整心情的东西少得可怜。
疫情中大量的宣传报道让一个道理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那就是,面对疫情最终还是要拼抵抗力。而在我看来,提高抵抗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吃饭,吃硬磕饭。所以,即便回归家常菜,也要做硬磕的家常菜。
北方人理解的硬磕不是食材的稀有、名贵,也不是作法多么高妙、神奇,就是讲究两个字——“有肉”。脂肪、蛋白质,伴随着大量碳水化合物进入体内,就是用硬磕换来健康。我心里首屈一指的硬磕菜是酸菜白肉,肉不怕多,因为有酸菜多少肉都能吃下去。有了猪肉,再来个羊肉,孜盐羊肉不仅下饭,还让味道和口感更变化多端。再加一个优质蛋白,烹虾,作为前两种红肉的补充。最后来一个西红柿炒蛋,在讲究硬磕的菜谱里,只能委屈它作为素菜列席了。
家常做肉菜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作法、火候、调味的要求没那么高,我在厨房里做得相当从容,前所未有的把手忙脚乱赶离了灶台。是啊,还有肉的不是吗?还有吃肉吃出的不满吗?“不知道吃什么就吃肉”是我从这顿饭里悟出的一条家庭餐饮要诀。
妻子女儿吃得很香,嘴上都油汪汪的。这时我推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硬磕家常菜。说重要性、说意义、说原理,都没人理,直讲到肉多菜少,才产生了强烈反响。是啊,就这么吃吧,胖不胖的,等疫情过去了再说。想着想着,我给自己又填了半碗可以提升抵抗力的碳水化合物。
做饭和写文章确实很像,原本就是一顿比较油腻的家常菜,但是联系现实,给了它一个命名——硬磕家常菜,不仅可以摆脱搭配不当的嫌疑,还显得非常审时度势,决策科学。写文章从根本上讲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或者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以我个人的经验,把抽象的事物写具体更常见,多数人掌握得也更好。而从具体到抽象,往往需要概括、提炼甚至命名,敢于这样写的人不多,善于这样写的就更少了。其实,下定义对于谈清楚问题、增强读者信服力都很有效,实在是一种值得学习、掌握的文章技法。
《炖酸菜》
早餐:豆包、酸菜汤
午餐:米饭、酸菜白肉血肠
晚餐:烙饼、酸菜炒粉条
这个食谱因为酸菜
显得有些奇怪
但是在东北
也是因为酸菜
才显得平常
本是克服漫长冬天的无奈之选
却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越发得到青睐
更科学、更营养、更易吸收、更味美
更……
其实何止酸菜
人在无奈克服时,总会生出
很多“更”
然后留给好的时日安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