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句话,还是在一部文艺气息颇浓的电影里。
奶奶和大牛料理了爷爷的后事之后,在湖北秭归的老家将爷爷的骨灰洒在了江里。奶奶跟大牛说,爷爷生前特别喜欢念叨这句话。想想应该是想表达自己一种对家乡的淡淡的情愫,在离家万里的国外生活数年的老人唯一的愿望可能就是落叶归根吧。
这句话毫无征兆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回到家查询了这句话的出处与原文。
而现在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年轻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过这种背上重重的行囊,登上绿油油的火车离开自己生长的家乡,或求学,或工作。把所有的乡情,所有的不舍都留在了慢慢远去的背影里。这个背影可能一旦离去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无以而归。也许是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也许是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而我们最终拼尽一切可能都没有真正的在花花世界里扎下根。即便小有所成,依然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山清水秀的家乡,还有纯真质朴的乡亲。
然而,再回到家乡,或许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
当你走在安静的路上,感受着曾经熟悉的一切,就有一种想要依赖的感觉油然而生。即便偶尔能够见到一些未曾谋面的小儿,笑问客从何处来,也可以淡然一笑用未改的乡音打一声招呼。
但是,可怕又可笑的是,去家千里又生无所归。
去家千里,必是有所求。无论是为了事业、爱情、还是为了见识外面的世界,一旦去家千里,便身不由己。为了能够得到自己所求,外乡的自己必须拼尽全力,甚至不断的超出全力以赴的付出才有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外乡好好的活下去。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要坚强的扛起来,无论内心多想有一个港湾想去靠航,脚步也一定要去流浪。
我也许更能有如此体会,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坐上火车的时候想着离家并不太远,所以没有太多的不舍,谁曾想越走越远,越走越久,远到跨越一大半的疆土,久到从岁月青葱到几近而立之年。而即便这么远、这么久,都没有舍得带着自己的乡愁回到家里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故乡的气息。更没有一个人在先祖的坟前好好的坐一坐,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而他们在那个山脉后面的小镇生活数十年,很少外出,是典型的生有归宁而死有坟。而我却带着自己的倔强,去家千里。迷茫的漂泊十几年,只是越发强烈的感觉到了自己的生无所归,悲夫!
但是去家千里,未尝逃离而归。只为生有所归。
我的信仰是我们在自然的供养中来,逝后也应归于尘土。
当然,我希望我归于尘土的方式是干净而又安静。无论逝于何方,我只希望自己最后的一捧骨灰能够轻轻的顺着长江流入大海。我活了一生,世间万物没有亏待于我,故我不该再占据一方土地。至于我的后人,亦无需大张旗鼓的送我最后一程,如果真的孝顺,只要在安静的岁月不断流逝的最后还能保留对我的一丝丝念想,这就足矣。
死无以为坟就是我最终的愿望。
电影最后,女主角下定决心,向死而生,在遥远的拉斯维加斯放手一搏。而我,去家千里,生无所归更愿死无以为坟。由衷感谢苏东坡先生,留下的这一句:“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注:本文所提电影为《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标题源自于苏东坡留文《屈原庙赋》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原意为: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是苏东坡先生对屈原先生的一种感慨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