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上的130节课,学到了“接话技术”、“缓冲性语言技术”和“双圈理论”,尝试在亲子和夫妻间去使用。应该说,孩子这里是配合最好的。
尝试在单位,用在和领导沟通,还没掌握到精髓。这让我想起了10000小时定律。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10000小时,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成才。就比如,高考要刷题,运动员要长训,达芬奇画鸡蛋,都需要不断的训练。
那只要不间断练习10000小时就够了吗?
我认为,在勤奋之前,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理解和具体的流程。就像我对于"双圈理论”的理解一样,由于没有参加地面课程,仅仅是从线上课去理解。尤其对于“双圈理论”的社会版本也没能具体的学习。
家庭版和社会版的情景其实是不同的。在家庭中,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的相互理解和认识,而且心态也不一样,自然不能把家庭版的父母对孩子的“双圈”有效的用到社会版本里。如何联合别人,让他能愿意和我们画在一个圈里还真是难题啊!
昨天在简书里面搜索了各位亲们的简书关于“双圈理论”的写作,有点心得,但其实还是没有弄通精髓。继续学习吧!
掌握了正确方法后,也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而不是简单的重复10000小时。练习,优化,再练习,再优化……,直到形成自动化思维。这就包括了反思的过程。
那如何真正让10000小时坚持下去呢?要靠兴趣,靠毅力,靠我们的责任。
愿自己早日从此岸到彼岸,加油!
我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