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众人皆所长。但如果一定要有的家庭教育我认为为人是必不可少。而为人的基础我想当是明辩是非并能豁达且乐观的生活于社会之中了吧。故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辩是非、明保身。
倡导之因
我们倡导或者我们普遍认同的话语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虽然一直也有德不比才,愚蠢无能比贪污腐败更不能容忍的想法。
但这并不是人们不希望做事的人能德才兼备,而这既是无奈之下的妥协,也或许是对上下和睦的妥协;同时对于才胜于德之人也非是单纯纵容,而是衡量后放任,过界既殁。但在现在的时代还需要这样嘛?或许永远需要,但是非当先明,毕竟无知当了出头鸟和切实知道所行结果,最后的结局与做不义之事期间所获能一样嘛?所以纵然想当秦桧一类的人物那也需先辩是非。
当然辩是非后不知保身投身正义就很好吗?笔者认为很好,但对于家人家庭而言未必,须知英雄的背后满是血泪,多少人忍心家人满身血泪呢?无需每个人都是李大钊,董存瑞,岳飞那样英雄式的人物。但我们应当有基本的认知,知这类人是不可或缺且值得敬佩的。而辩是非既是教导孩童基本的是非观,也要让其辩证的看待事物,既看到英雄值得钦佩之处,也看到背后的苦难。
且辩是非也不一定会使青少年走上英雄之路,即使走也能走的更客观,而没那么容易被引导走向一个极端。对于乐于生活的青年而言辩是非就没有意义了嘛?我想不是的,从青年自身的快乐和成长出发也是意义的,在现在和未来(应该也包括过往?)是非不辨之人,是容易被人厌弃的。换个自私的角度出发晓是非也能减少儿童成为讨债鬼的可能性。况且连是非都分不清的人即使再有才也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或者被引致歧途吧。从宏观来看也是有实际意义的,我记得有个理论讲的就是当偏向共赢的人达到一定程度后,会逐渐挤压自私者的空间。我想晓是非是能从宏观上增加偏向共赢者的。
但正如前文所说英雄往往会走的更艰难,而辩是非后就容易有成为英雄的冲动,尤其是懵懵懂懂中觉得掌握了世界真理之时的年轻人(或许我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或许会为了他们的真理奉献一切。且更不用提当一种思潮陷入狂热之时,对于青年的影响了。故明保身的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请不要误解明哲保身等于放弃坚守,不辩是非。
举世皆浊我独清时是同流合污还是坚守本心学习屈原?我想不必如此古有先哲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今有文革时期仍坚守理想奋斗一生的前辈。那为何我们还要迷茫,还要纠结,无非行动二字摆了。当我们最终成为大多数时,一切魑嵬魍魉便都只能躲在阴暗的角落,按照我们的规则行事。
基本认知
辩是非和明保身矛盾与否的认知
辩是非和明保身是互不冲突的,首先需要我们自己有这样的明确认知。冲突的行是灭非与明保身。但我们从古至今留下的哲学中庸是能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待填充,了解不够)
还有辩证的认识论等也能较容易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辩是非不是简单的区分对与错黑与白!如果世界那么简单,辩是非又如何成为最重要且需要长久甚至终身教导和学习的内容呢?
正是因为世界的复杂性,才需要我们引导儿童和青年们去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正因为有太多角度,所以我们引导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既不能使之陷入是非无意义的迷茫虚无之中,也不能使之形成利己唯我的观念。而当使之明白当身处时代洪流中时存在最为闪耀的观点:站在自己国家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当然这不代表要放弃自己的所有利益我们也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一嘛,放弃自己的利益也是不符合这个观点滴。
那这是什么意思?是既要又要还要?并不是,仅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做不到也当知晓好坏,误解好意的影响可能不仅是自己,甚至也可能包括自己的亲朋好友,子孙后代(时代变迁的历史中此类事件应当层出不穷)。
身体力行的也仅是能双赢就做双赢之举,做不到也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就行了。若是甘愿付出那是最值得钦佩之人,但也不必强求或者认为这是别人理所应当的付出就好。
所以辩是非的目标仅是使人不至于成为利己主义者而蝇营狗苟摆了,明保身也不过是面对真实世界自在生活的手段而已。
辩是非的指引
下面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内容仅是为了表达厘清是非的复杂度而已,因此对是非理解透彻完全可以略过,看结尾即可。
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立场,就事论事时我们很容易做出符合认知我们的结论。但当代入具体事件中人物的立场时我们可能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结论了,何也?当是发现角度认知环境差异之别,于是有些理解他们当时的所行所为。
但有时我们或许又当以超脱立场的视角去处理事件,以立场出发看具体事件当是为了更好,更全面、立体的分析事件而已。而不是陷入其中,难辨是非。借古鉴今重点是鉴今而非借古,是希望能以前人之失避今人之过。虽然这或许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我们能不断接近这个目标并在汲取知识和经验之中慢慢的超越先贤。
是非之分或许可能会出现不辩是非的阶段,何解?因为我们需要把思想代入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根据文化立场做出一个个选择,此时用我们的知识去进行是非判断未免过于高高在上和理想了但抽离后,对人、事有了整体认知时反而可能无法轻易的做出结论。故当站在所有人的立场上时更多的可能是迷茫自己的意义,过多的代入到某一立场时也可能失去自己的根基。
然无论如何我们最终应当走出迷茫的阶段,就让我们逐渐用我们所思所学所见去面对一个个困境吧。在了解了诸多立场的过往视角后如何不能以现今之我择过往之史?非高高在上,仅为享受上帝视角的快感,而当感受每份选择背后的缘由以及自我之择的原因。仅以现实之我拟虚幻之择,后续发展或好或坏,但那重要吗?或许,但选择过后我们不是能愈加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吗?更能看清我们是否与偏离了理想中的自我。一个个历史场景,小说故事有时真像一个人生模拟器啊!在种种我们无法经历与体验的人生中我们可以跨入其中做出抉择并畅想未来的好与坏,在一次次抉择中打磨完善现实之我,又在现实中证实虚幻之我。
客观而不盲从才是孩子和我们该有的态度,故在树立并使其认可了一些基本的是非观后就去引导吧,毕竟要坚守一生和与时俱进的理念空口白话的描述如何能敌过现实的打击?或许我们以身为引,循循善诱能让孩子们自己得出并完善他们自己乐于奉行一生的是非观,可能与我们设想不同,但应当不会让人失望。如何引导呢?我想应当能通过孩子们的亲身经历、童话故事、历史事件来进行引导吧。至于如何通过一个个事件进行引导,这就要长者们的功力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或许只有相熟亲密了解尊敬之人才可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引。
保身之道
对于如何保全自身这点我是很菜,我相信很多人都比我更有生活经验,更知道如何维护好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我可能相对而言更多的是有个积极的心,hai就是没心没肺,大多事请不会伤及内心。所以我就试着说下心的守御,不好也请见谅啦,阅历缺乏为之奈何。
看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和关于儿童性侵受害者的故事,发现对于他们而言心理的伤害特别大。如何提前避免儿童遭受性侵,可以关注女童保护的内容,她们肯定比我专业。我想的是性侵本来是一种身体伤害,是什么让其成为精神伤害的?凭什么不是做出不该做的事的人受到精神创伤?以及明明是让人心疼的事反而可能还不会使受害者获得怜惜呢?
心随境转,但境随身转。我想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不足,否则凭什么短短的际遇给受害者造成了一生的伤害?受害者是因为施暴者的行为而噩梦缠身的,还是因为怀疑自己故而纠结一生?我不得而知,她们的情绪太复杂了,即便是她们自己可能也无法完全厘清了。但我想有被侵害后活得光明的孩子,以及也有通过自己努力脱离魔爪甚至反制的。那为何有的孩子被垃圾人影响一生了呢?
心随境转,儿童性侵多发生与熟人之间。被长期作案也不在少数,此时父母如果没有发现,儿童自身也不懂。以及最后社会中还存在一些无法言喻噪声之时,真的很容易陷入自证陷阱。但教育足够的话完全可以避免陷入自证陷阱,譬如教育中宣传坏人的坏,以及受害者的美好(理论上有足够教育的情况下很难出现长久性侵,哎)。当社会达成美好的共识后对于受害者的心理压力自然就小了很多。其次家长也很重要,至关重要!
须知境也随身转的,家长在得知儿童的遭遇后是有可能逆转儿童处境的,当然为亲、长者隐的那可能会加重儿童的心理创伤。如果还持有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心理的话,这完全就是伤上加伤或撒盐了,那还不如孩子默默舔伤口呢。如果没这个打算的如何能逆?教导儿童有受害者变为揭露者、英雄、保护者。角色转变自然应当不会让她们把那估计情绪积郁在心,在加上适当的后期教育想必也会成为很出色的人吧。
可惜太理想了,不过即便是只有自己,那也应当保护好自己那颗璀璨的心。那我借用某教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为我们的璀璨之心上施加一道防护吧:那既是无论一个人情绪起伏多剧烈从长久来看,他的幸福感最终会回到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线中的。所以请大胆去尝试,即便失败即便刻骨铭心,但只要挺住,不沉溺其中一切还是能习惯的。经常沉溺是非会不一样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我不是个爱回忆忧伤的人(还有这个水平线通过种种方法还是可以提升,所以请务必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万一给弄的下跌的厉害那不就难受了嘛)。
其实心的守御个人认为很简单,心随境转,境随身转。身心相互影响,环境影响很大,但如果能保持时常观测自己的行为并做出行动以回应观测我想应该就不会成为我们讨厌的人了或许还会变成自己喜欢的人。如果还能偶尔尝试改变,见识见识不同的人生,了解新内容那是更好不过了。
最后的我仅希望保全自己的时候有个良好的底线,能识对错并在力所能及之时不啬于助人就好。当然既然是保身之道,想必对于世界光明与黑暗都需要让他们知道吧。同时还有做好事可能的结果、以及当面临瞬间的抉择和压力中的选择想必也会有所教导吧。在没有面对事件可以保留自己看法,面对了有可能的话想想后果之后再去行动,只要认为当时选择当时不认为会后悔即可(越是不想小孩当英雄的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教育?)。
特殊天性下的行善之引
有时候影响人行为不仅只是后天的教育,先天赐予的特质也很重要。甚至有些特殊情况天生的影响会特别大,比如天生的情感缺失、智力低下、反社会人格(基因类导致)。对于低能的特殊人群,或许能使他们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父母最大的愿望了吧。
但对于智力正常甚至很高的反社会基因和情感缺失的儿童应该如何呢?我想在李玫瑾教授中心理抚养的某些篇章有所提及。这样的孩子也是可以不危害他人并能成为获得尊敬的人。所以请不要担心自己的孩子特殊,好好引导也是可以培养好的。如果有兴趣的最好看看教授写的书籍,我仅从个人角度诉说可能的思路。
这时候从利己教育的角度教导或许是个不错的方案,人虽然有自毁倾向当生存的欲望那更是人的天性。所以从社会适应性的角度教导来看的话应当可以减少孩子因思路怪异触犯法律的情形。同时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越是生活能力卓越且生活质量高的人因为一些低级错误违法的成本越高,也会降低违法的可能性(当然需要注意的会的太多可能一犯就是大错的可能性)。
然后将行善从利己的角度进行教育,越是高层次的人越是可以用声望做护身符,当然请务必教导越是声望巨大,如果弄虚作假的话那反噬也越是巨大。还可以教导即便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当人们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会有所优待。以这样的角度出发我想还是有可能使他们成为一个好人的。事实上,当好人更有利现在这个社会更有利也不是假的,只要不会被道德绑架以及自己的善良所欺骗和左右的话。
还有就是情绪问题,务必重视,因为越是缺乏越会因为稀少而重视,还有越是压抑情绪爆发就越是恐怖。所以要引导好他们情绪的发泄以及明白珍视背后的目的。引导得当的话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嘛?希望还是很大,毕竟都从利己的角度出发的社会也太不给力了吧。
行动之美
在哔哩哔哩的小小少年纪录片中便蕴含许多的教育之美,虽然有教育中存在失误的家长但其中的案例无一不能从中获取经验。希望也能获得各位的帮助,完善本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