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题目的时候,思考了很久,翻看了很多以前的文章,发现还是很多不足。
其实一开始参加训练营的原因很简单,目前工作遇到了一些“瓶颈”,绝对困难倒算不上,至少是心有疑惑。毕业时候脱掉了白大褂,选择和伙伴一起创业,比较爱读书、写作,自然而然就承担了内容部分的工作。
一路看着公众号的关注从零过万,现在五十多万,越来越多的作者加入,过程中我发现总是很难以一个客观、理性的标准去评断他们的文章,时常以个人喜好、风格强加些修改意见。这样不好,但我似乎又很难说出更有逻辑的东西。
写作是一项“人生技能”,它可能会成为你的敲门金砖。
从中山医毕业,选择离开体制,需要一定的勇气。但对我而言,这个过程其实相当自然、成功,一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很多同龄同学至今也还无法理解这个选择。
第一次在网络写文章,是刚入校的时候。那会儿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后台十分简陋,图片还限制300K以内,但这并未打消大家的热情,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地创作着。那一年,也是公众号红利爆发的一年。只要愿意写,肯定有人看。
而当时我非常喜欢PPT,每天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PPT,同学都以为我疯了。但其实,我只是被震惊了,没想到一款软件居然也可以这么有趣。
学习之余,我也把自己的经验、心得撰写成教程,在不同平台发布。最先是公众号,快速涨到了5W+关注;后来去到简书,文章也时常被编辑顶上首页;到知乎,关注也突破10W+,Office话题第一。和同学聊天,他们都戏称我为“网红”了。
去年毕业的时候,21岁,出版了自己的书《PPT高手之路》,第一年卖了3万册。回顾这个整个过程,以前我会把这些小小成绩归结于PPT,但现在我发现,其实是写作。会PPT这个技能的人很多,但愿意分享、写文章的人并不多,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优质内容,才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这是我的优势。而写作,就是这一切最底层、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很多人会觉得写作这件事异常痛苦,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如果你愿意坚持下去,写作这个能力一定会帮助到你,它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修炼的技能。
写作背后的逻辑能力,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一周进步的关注50W左右,内容以Office教程、设计教程、效率办公居多。接手这个工作以来,几乎每天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怎样才能让阅读数据更好?
和多数人的感受一样,这类公众号可以说几乎与10W+绝缘了,朋友圈中大家爱点击、转发的文章还是话题情感类居多。一周进步也会做热点文章(主要是我),罗永浩发布会每次都会写,数据不错,阅读2W+;微信更新悬浮窗,第一时间跟进,阅读3W+;去年也有一篇文章踩了王者荣耀的关键词,阅读10W+。
虽然不是说做不到10W+,只是就整体环境而言,难度是更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文章可以随意撰写,依旧需要严密的结构与逻辑,而且往往要求更高。
有段时间开放了投稿,每天收到很多邮件,发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总是很自我地去表达,却忘了为什么表达。翻译中有信、达、雅的说法,在写作中也同样适用:
①信 - 你的文章要让别人信服,所以不要写假的东西。
②达 - 作者需要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③雅 - 一定的文字功底,文章不能是通篇大白话。
而当你明白了这套逻辑后,你可以在其它平台快速复制。一周进步的知乎机构号,一直是教育榜第二,仅次于沪江;年初的时候进军了抖音,注册了系列矩阵账号:每天学点PPT、每天学点Word、每天学点Excel、每天学点PS、每日一绘,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差不多涨粉100W。
仅从内容的角度来说,变化不大。只是把以前用图片+文字表达的内容,换成了视频+音乐,背后的选题、创作逻辑完全相同。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掌握了写作背后的内容创作逻辑,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你很难输给别人。
写作可以明己,你会更清晰自己想成为什么人。
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有幸被清华南都、简书、知乎等官V转载,十分开心,后来发现随之而来的更多是质疑、甚至谩骂。总结发现还是自己问题多,文章结构不清、知识不系统等。即便改正,其它问题也会接踵而来,被误读似乎是表达者的宿命。
以前在临床工作,讲究高效率。一天需要处理数十个病人,时间紧迫往往容易流程化,时间久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天很忙但却很空洞,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成什么样的人。
写作也是如此,在持续输出的过程之前,还是应该思考下自己为何动笔。我相信每个热爱写作的人心里都有一撮小火,而每次动笔时冷静思考,都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文字是我们的宗教,愿我们继续倒行逆施。浮浮世间,不做蝼蚁,不做神,做个写字的人。
或许到了最后就真印了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