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伊索寓言》选段就借用动物的拟人化的言行讲述了许多人生道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狡猾狐狸,将石头放进瓶子里从而喝到水的聪明乌鸦,趁着兔子瞌睡率先跑到终点的乌龟。动物的形象就随着这些寓言故事根深蒂固。
等到自己大了之后,我们发现动物不仅不会说人类的语言,甚至都不理解我们的行为。狐狸是狡猾的吗?乌鸦真的能自己喝到瓶子里的水?乌龟真的会在跑道上赢过兔子吗?
这本《羚羊与蜜蜂》或许能用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你答案。作者陶雨晴虽然是文科生,但却对生物和演化情有独钟,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多亏她的梦笔生花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得生动起来。她是果壳网科普文章作者,也是科学松鼠会成员。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本书:
一、为什么书名是《羚羊与蜜蜂》?
羚羊和蜜蜂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动物,为什么作者要将这两者相提并论呢?其实这里羚羊代指的是“自私的基因”,虽然一些文学作品,将羚羊描述成一群团结一致、井然有序的动物群体。它们会一起抵抗狮子的攻击。但是事实是,狮子只要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就可以饱餐一顿了。对于羚羊来说,生存的唯一法则就是跑,跑过群体中最慢的那只羚羊就可以生存了。羚羊想要生存就必须将自私贯彻到底。
蜜蜂指的是“利他基因。当蜜蜂遭到袭击,它们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勇猛地蜇人。也许你会觉得这样有所不值,我们或许只是手肿胀几天,而对蜜蜂来说,却是短暂的一生。蜜蜂的无私还体现在它们分享食物。这种被称为“真社会性”。
羚羊与蜜蜂就是一组对比,自私VS无私,只不过这其中其实都是基因在作怪。如今社会上多得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何尝不是基因在作怪呢?
二、动物演化的奇妙之旅、
清明节快要到了,又到了吃青团的季节。青团极其美味,甚至还登上了微博的热搜。但是看到下面这幅漫画,你也许会产生对青团的抗拒心理。但别紧张,这本书还是会拯救你的味蕾。传统观念上动物很可爱,但便便很恶心。但小吃货熊猫则不同,它最爱啃竹笋,但由于它的肠子很短,它从竹子里面汲取的营养十分的少。其实它的便便凑近闻还有一股青草般的清香。
熊猫爱吃,也跟自己消化有关,消化的快,饿的快,再加上营养太少。只好每天吃吃喝喝啦!
阅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鸟真的会钓鱼、猴子的最爱竟然不是香蕉、为什么飞蛾要扑火……更重要的是从动物的演化行为中获得一些人生启示。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得,“像狗一样的学,像绅士一样的玩。”曾经我认为狗很勤勉,毕竟晚上还要看家门,这是告诫学生要勤勤恳恳、悬梁刺股、凿壁偷光般的学习,哪怕在玩耍的时候也不能放松。
仔细观察一只狗,它经常喜欢咬东西还有在地上打滚,现在都被主人宠上天了,根本不用看门了,还要主人带它散步。其实,玩耍对一只狗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有助于它们练习它们将来用得到的本领,而且还能提高体力和运动协调性。
了解狗的这一属性,其实对这句训言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是快乐的,就像动物玩耍那一般简单。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应该是痛苦的,还是吸取知识的快乐。而当你真正的玩耍的时候,更不能忘记抱着一颗学习的心,从游戏中洞明人生哲理。
三、动物小说需要真实性吗
前段时间《海的女儿》上了微博热搜。当初读这个故事,你会为小美人鱼感动,她为了王子化为了不起眼的泡沫。但是也有家长提出《海的女儿》并不适合小朋友看,因为没有任何人值得你付出生命,不应该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愿意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现在用大人的眼光这些童话故事总觉得并不美好。以前觉得《丑小鸭》的故事很励志,自己也会变成一只白天鹅,其实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啊!
在本书中,陶雨晴根据丑小鸭故事发生的地点推测了她是哪一种天鹅,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了这则童话的可行性。那么问题来啦!在我们写童话故事的时候,是注重文学性还是科学性呢?要知道动物并不会说话,现在的动画片大多动物具有了人的心智。但是在我看来,科学加上想象力的翅膀其实会更加有趣。但是动物小说不能忘记的是向读者传播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羚羊与蜜蜂》从独特的角度讲述了演化的故事,可以在轻松的科学实验中了解到动物演化的奇妙之旅。由于本书是根据作者的博文整理出来的,所以每篇之间的关联和逻辑性并不强。但是作为一本生动的科普书籍,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