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P®实战思维之二——宏观环境分析(中2)
作为一套完整且不断自我升级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P®确实做到了普遍良好做法的知识集成与知识迁移,而如何从实战领域应用PMP®项目管理知识而使组织获得竞争力的提升,是每一位PM都在研讨的问题,PMP®实战思维系列文章是我机构结合PMP®知识体系和长久以来自身积累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形成的一些有效观点,分享给各位读者,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同研讨。
在上两篇中,我们阐述了在宏观环境分析中政策与经济分析的实战方式,在本篇中,我们将对社会文化的宏观环境分析实战进行讲解。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与PMP的全球化视野息息相关,PMP道德准则中的尊重不仅仅是尊重某个对象,同时也是对文化的尊重。对项目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项目管理的实战中,项目经理往往会因为熟知某个区域的文化,而下意识的忽略分析,甚至在进入其他外埠区域或市场时,仍然沿用之前的工作模式或方法,导致项目失败。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项目,因为在本地化拥有某些关系而促成了项目成功或者产品的成功,但到其他区域,由于关系不存在,而开拓艰难,所以在做多区域项目乃至全国项目时,应该秉持一个评估原则,就是排除掉所有以关系或者某些特定“事业环境因素”后,仍然能够市场化的产品或项目,才是一个真正可以多区域或全国化运行的项目。
那么,在进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时,实战当中更应该更关注那些因素呢?
首先是选择区域的资源因素,尤其是人力资源,不同区域的人才数量及发展趋势是项目资源管理进行评估的宏观背景,尤其是当项目无法得到组织资源支持的情况下,或者是初创类型项目等。通常来说北上广深等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充足,而东北等区域则处于人才外流状态,尤其在地级市区,项目某些特定的专业人才可能无法获得满足。(社会文化环境中,区域的人口结构、性别比率、移入移出都可以作为参考数据,而比较直观的一个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聚集情况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此外,人力资源对于工作的态度,在不同区域也是不同的。除了人力资源之外,项目所需的实物资源同样需要考虑区域的社会环境,比如交通、能源等,很多时候都是造成项目资源缺失或成本超支的原因。因此,在进行项目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的时候,首要进行区域的资源环境分析。
其次是所选区域政府公信力的情况,也是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如果区域政府的公信力较差,一些前期高投入,需要政策扶持、补贴的项目开展起来风险就会增加。同时,对于某些招商项目的开展,更需要政府公信力的保障,这也是很多项目招商会将自己的总部或办事处设立在北上广深等地的原因。由于区域政府的公信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共识,但是如果真正要了解一个区域的政府公信力情况,有一个直观的考察方法,就是对所选区域内的政策类中介的考察,中介越旺盛的区域,往往政府公信力更强,此外该类中介中申报政策类型的比例也可以作为参考。
针对于需要融资类项目,所选区域内资本的活跃性以及个体投资的取向和态度也是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的组成部分,并对项目的商业论证以及项目成本的备选方案分析中,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还与相关方管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相关方的定义来看,会被项目影响的个人或组织以及自以为会被项目影响的个人或组织都是项目的相关方,而一旦涉及民生类项目或对区域内产生实质或仅是舆论影响的项目,也需要重点关注社会环境分析。例如: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处理、污染控制等类型项目,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一些群体性事件往往会发生,具体案例敏感度比较高,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就是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在实战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但不限于以上内容,在具体的实战中要根据项目的独特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一篇将从技术角度进行宏观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