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们是4月份就进行了阅读,也是按章节进行的,一章一章的读,开始的时候用了简书进行记录,后面觉得麻烦,就开始在书上进行注释,读到好的地方就进行标注表示认同,就这样陆陆续续的在六月中旬也就阅读完了,说实话,读完感觉还是有些地方不太能看懂,记住的东西也不多。于是对每一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又听了一遍唐晓勇校长的伴读,然后进行了一些整理,形成了文字。
在本书中主要是围绕学校所有空间设计展开的,包括学校入口,教学楼,教室、办公室、一体化学习区域,图书馆、户外公共区域等,这种空间设计的背后所依据都是旨在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跳出功能需求的传统设计定位,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打破教学的边界,倡导交往,表达,合作,自主的学校空间设计。
这本书中对于学校空间的设计让我想到了未来学校。未来学校的各项设施完善,所有的空间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这让我想到了未来学校的建设,以前都觉得未来学校是需要推倒重建的,而实际上,未来学校不是推倒重来,更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就是在传统学校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完善。再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它就是未来学校。
本书的很多教育理念也触动了我,如学习型教学楼,学习型的教学楼,可以不仅突破了教学楼的“教室与铃声”、还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型,让教学楼符合人的发展需求;让教学楼的设计符合四项基本的原则:宾至如归,多功能,支持各种学习活动,能够传递积极的信息。所以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受欢迎的,色彩上应该给人舒服感。理想设计元素包括高质量的人工照明,好的采光和视野,效果好且可以调节的声响,个性化的学生作品展示,符合人体工学的桌椅,合适的资源和储物区,等等。不仅如此,教学楼的设计还需个性化,还要给孩子安全感,还要覆盖信息科技。书中还提到最成功的教学楼一般都是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元素,比如,允许课程变动,可以使用未来科技,可以迎接未来挑战的学习者和教学团队。只可惜,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学楼的设计都是建筑师先设计好的,这样的设计并未考虑到未来的学习模式。
书中提到进入一个学校,第一印象很重要,更应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们的老校区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简单。一个水泥操场和两栋简单的教学楼。过于简单和简陋了。在思考如何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呢?
传统的教室是为了两种学习形式而设计——老师讲课,学生展示。这也是教室设计的现状和弊端。改善教室设计,转变为学习工作室进而变成学习套间和学习社区就能实现20中学习形式。即1.独立学习2.同伴之间相互切磋3.和老师一对一学习4.老师讲课5.团队合作6.基于项目的学习7.远程学习8.通过移动科技学习9.学生展示10.基于网络的研究11.圆桌讨论12.基于表演的学习13.跨学科学习14.自然主义学习15.基于艺术的学习16.社交情绪学习17.基于设计的学习18.讲故事19.团队教与学20.基于游戏和移动的学习。
奈儿提到把学校拆分成小型学习社区,这个小型的学习社区可以跨年龄组,人数不超过150人。对于我们这种排排教室个人感觉还是没有办法实现。工作室的话在有教室多余的情况下应该可以尝试。
“设计利于协作的空间”来体现对教师的支持,这是为满足第二个教育策略——教师合作。我们学校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办公桌,但是都是一个一个隔开的,大家都是孤立的,不便交流。办公室相对狭小,除了办公桌及过道没有多余的空间。对于书中提到的可以打私人电话,可使用的白板及会议桌,个人的存储空间都没有办法提供。(老校区搬迁之后,可以把教室改造成办公室或许可以实现。)新校区可以选择大的办公室作为教室工作室,再配备必要的设施,个人觉得也OK。
图书馆是汇聚人群,碰撞思想的空间。图书馆的核心不是存储藏书,而是人与思想联结的地方。图书馆的根本品质是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带来欢乐的源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出现了多种类型:校园中心图书馆,贯穿校园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没有书的图书馆。学校怎样实现图书馆的最大用途也还要思考。对照图书馆的改造清单,最容易做到的是在图书馆里增加阅读空间或许可以做到。其次是,建立学校的流动图书角及班级的迷你图书角是可以做到的。
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学习。书中提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孩子切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奥妙,从活动中获取知识,现在我们的城市教育有一种“自然缺失症”,安全起见,教室成了最安全的场地。若干研究已经指出,与自然关联有助于缓解认知疲劳,提升个体注意力,类似的研究表明,与自然的互动,对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的孩子来说也是有益处。个体对安全水平的觉察,以及有机会身处可以沉思和反思的环境也被认为具有修复的益处。
我们这边的新学校都是设计师设计好,建设好后直接接交于学校使用的,学校也未能参与到学校的设计与建设中。就像我们的新校区已经建成,9月份就要投入使用。但是学校的建筑设施都显得过于呆板和机械化。说好听一点是符合条条框框的标准化建设,实际并不满足于人的发展需求,还是满足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的。在改造学校空间的前提我觉得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为重要,否则一切都无法进行。要更新教育理念学习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