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说法:爸爸带的孩子更聪明。你知道为什么吗?
事实上,早在孩子出生前,爸爸的大脑已悄悄调整为“育儿模式”。我们都知道,从怀上宝宝那刻开始,妈妈体内的激素就会发生变化。但其实,爸爸的身体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公司一个男同事跟我们讲过,他老婆怀孕的时候,他竟然也会跟着“孕吐”,听得大家一脸问号。
当时,我也以为他只是个例,直到后来看到了英国金斯顿大学亚瑟·布伦南教授的研究,他曾对282个准爸爸进行了一项测试,结果55%的人都表示妻子怀孕后,他们也会出现头晕、恶心、口味发生变化的现象,医学上称之为丈夫拟娩综合征。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妻子怀孕的影响,原本潜伏在丈夫身上的雌性激素被激发,从而产生“假性怀孕”的现象。
所以说,准爸爸们虽然可能还没做好心理建设,但身体已经自动开始为宝宝的到来做准备了呢~另外,我在BBC曾经拍过一部名为《父亲的生物学意义》的纪录片里还看到一个有趣的研究:宝宝出生后,父亲的睾丸激素水平会暴减三分之一。
心理学家称,当宝宝降生时,新生儿的气味会使爸爸的睾丸激素降低,降至青春期以来的最低值。因为小baby是不希望一个有攻击性的壮汉待在自己身边的,这也是为啥再有男子气概的男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都能化身成一名温柔的爸爸。而且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体内也会分泌催乳素(别吃惊,这可不是女性独有的激素哦)。
研究表明,体内催乳素分泌越高的父亲,对婴儿的哭声会越警觉。这种激素也会改变父亲的大脑,让他们表现出与母亲大脑相同的认知和情感模式。有了这个前提,我劝宝妈们不仅可以放心大胆地让爸爸带娃,而且要让他们多带。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用了半个世纪,对上万名婴儿进行了跟踪调查,不约而同得出一个结论:经常和爸爸相处的孩子智商更高,在校成绩更好,走向社会更易成功。
第一,爸爸带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爱学习的妈妈们应该都知道,3岁前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发现:对于孩子最初的语言发育,爸爸的作用更大。《父亲的生物学意义》里面也提到:“孩子2到4岁语言发展期,如果父亲参与教育越多,他的孩子在一年后的语言测试中得分也越高。”
什么原因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妈妈:“宝宝,吃饭饭才能长高高哦~”
爸爸:“这个肉好吃,来张嘴,多吃饭才能长大个儿。”
看出来了吧?妈妈们在跟宝宝们说话时,很容易使用宝宝语,而爸爸更倾向使用正常的成人语言。对话中出现更多陌生的词汇,才更能刺激宝宝去思考和模仿。
第二,爸爸带娃更有利于启迪大脑,帮助良好性格的养成。爸爸带娃玩儿的时候总喜欢整一些“托马斯全旋”“空中转体360度”的高难度危险动作,但这些游戏在孩子看来,可比和妈妈一起坐旋转木马要有趣得多。而且啊,和爸爸一起玩的独特之处在于,爸爸会更多地鼓励孩子去冒险和挑战,让他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多尝试探索新事物。他们不拘小节的“沙雕”风格不仅容易讨孩子的欢心,也有利于启迪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独立性格的养成。
“蟑螂啊?有啥可怕的,我们一起把它抓住!”——“大胆”的爸爸,锻炼了孩子的勇气;
“想喝水?自己去倒,顺便帮我倒一杯。”——“懒”爸爸,成就了孩子自立更生的能力;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啊,一会儿就不痛了。”——“硬心肠”爸爸,培养了孩子坚韧的性格。
回忆下我和老公带娃的经历,确实是这样的,上周末我和老公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想玩攀岩。
你看,就这样简单的一句回答,就会让孩子们把爸爸划为自己的游戏伙伴。心理学家罗斯帕克跟踪研究美国加州390个家庭发现,爸爸陪伴玩耍更多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和情绪控制更好。所以啊,爸爸绝对不是育儿的旁观者,而应该是参与者。
所以不妨放心把娃教给看似不靠谱的爸爸,这些“不靠谱”背后的教育意义是很多“靠谱”得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