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与人信约符合公平正直的义理,这信约就可以实行;恭敬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因有孝悌之亲情,就可以做到慎终追远,也就人心所向了。
【感悟】
一、“义”的造字给我们的启示
1、繁体字“義”
上部分的“羊”指头羊。没有头羊的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一旦有一只强健而有威仪者为头羊,其他的羊就会跟着头羊有秩序起来,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欲寻觅新的牧场,前路茫茫,头羊会挺身而出,率先探险境。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种“义”举非一时冲动,亦非一时称勇,而是一种基于细微观察、握有胜算的智慧决断。所以,即使遇凶狼恶豹,群羊也不四散溃逃,唯头羊之首是瞻,朝安全方向撒蹄飞奔。这种极具凝聚力的领头羊精神,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头羊”表示的几个特点,①为捍卫领导权或群体权力而实施的的威仪;②古代举行盟约时,往往在午时天日昭昭的情况下举行,并且用羊来祭祀天地神灵。因此,“羊”也就表示举行盟约;③羊即“祥”,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
“義”的下部分“我”,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常用作出征时的徽识和权力标志,也用于统治者的仪仗。本义指手持武器,呐喊示威。后来,强者作为对自己的傲称,表现了古人的自信。在“義”字中,充满自信的“我”与“头羊”结合,即记录了古代的一种“祭献救赎”风俗,又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维护集体利益的奉献精神。
由于羊圣洁美好,一直被人类作为祭献救赎的牺牲,献于上帝、神灵,以悦其心、祈求保佑,除却罪孽、拯救灵魂,使人间充满平安吉祥。《圣经·利未记》载,古代犹太教为了洗清本民族的罪恶,由大祭司手按羊头,告之上帝,本民族罪恶全由此羊承担,将其赶入旷野,代人受过,称为替罪羊。这种奉献是一种救活世界的大美之行。“義”字,本初内涵就是羊牺牲自己,救活人类。
从“義”的造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义者的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是一种凛然的担当气概。
2、简化后的“义”
“、”,是“主”的省写,表示主持公正,“乂”像剪除杂草。合起来表示扬善惩恶。
义(義)字的本义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而应当做的。如,正义、义不容辞、义正词严、“义以成命”是指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指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义”引申指合乎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气”就是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在古代,“义”还通“宜”,如果一个人的守信是比较适宜实际情况的,那他的言行是禁得起反复检验的。
但古注也有把这个“言可复也”的复,当作反过来讲,意思是说:如果不符合义(宜),说的话是可以反过来的。也就是说,不合宜的,可以不必守信。
《史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带着他的弟子们到卫国,经过一个叫蒲的地方, 正好赶上那个地方的一个官员想要谋反。他们见到孔子来了,就把孔子一行围困起来,然后逼着孔子说:“如果你们答应不到卫国去,我们就放你们走”。因为他们这些谋反的人怕孔子到了卫国向卫国国君报告,说他们有谋反。所以他们不让孔子去卫国,他们让孔子发誓。孔子发誓说不去卫国,这些想谋反的人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很守信的人,既然他发誓了,他们就放心了,于是就把孔子放走了。结果孔子还是去了卫国。子贡不解地问老师:“您刚才发的誓,怎么可以违背”?孔子回答说:“被逼着发的誓,神是不听的”。
这就像我们平时教育孩子的,万一不幸遇到坏人,一定要把保护好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不要激怒对方,歹徒要抢钱就给钱;自己力量不够的时候,不要挑衅歹徒或是向歹徒宣战,观察好时机,能逃跑就逃跑,不能逃跑,就想办法拖延时间等待救援。
三、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下面举一个献媚而自取耻辱的反面例子: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晋国派兵攻打郑国,郑国不是对手,就向齐国求救。齐国派出大夫陈成子率领大军前去救援,两军对垒之际,有个名叫荀寅的人要求面见陈成子将军。
荀寅原是晋国贵族,当时投奔到了齐国。他声称自己有重要情报,在见到陈成子后,荀寅说道:“报告将军,属下得知晋国将派出千辆战车,袭击我方的营门,还说不把我军消灭,誓不罢休。”
此言一出,周围的将士都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陈成子问道:你这消息是从哪来的?荀寅答道:我是从一个晋国士兵那里听说来的。荀寅报告这个信息明显不准确,有讨好卖乖、想要立功之心。
陈成子怒斥道:你散播谣言,扰乱军心,我一定要报告国君,治你的罪。
荀寅这才感到自己想拍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感慨地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他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全面,然后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忙向上报告,“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信”与“恭”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内外兼修,人才能以恢宏的精神力量立于天地之间,才不显得那么渺小卑微。
四、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可宗”:人心所向。《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所亲之人应该是仁义之人,这叫不失其所亲,就会人心所向。如果我们所亲近的不是仁义的人,朱子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自己就会常常有悔恨,甚至遭人唾弃。所以跟人交往,我们要“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孔子讲到的“以友辅仁”,讲信义的朋友可以辅助我们的仁德,帮助我们行仁的,所以我们所亲近的应该是仁义之人。不要等到酿成大错了,最后悔恨,交错人了,被人害了。悔恨在后,已经晚了。所以有子这一章是教我们如何做人。
人生最大的福德来自悟道,成道。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和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