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蜗居了差不多一个月,天天面对着丈夫儿子,和自己的手机屏,不免是有些单调,也会衍生出各种“挑刺儿”心理,同样也会觉得对方也是如此。
天天“督促”孩子学习惯了,怎么都培养不出不管教的勇气,这不,终于有一天,儿子和丈夫对我的过度关注表示不满了……“你不在他旁边他做得蛮好”……心里顿时一肚子的委屈,看来人家并不需要你付出这么多,我在这个家的价值就是管吃管服务,家的未来不需要我也没这个能力操心,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罢了,还不如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自我提升上,以后儿子大了,不在身边,总得有些事安放我这颗闲心吧……
给长沙的侄女打电话,姐姐去世时托我多关心关心她唯一牵挂的女儿,电话从来不接我的,她奶奶这次接了电话也是一如既往的冷淡,我很想关心,可是大概因为我也不是什么有钱有身份有社会地位的人吧,人家完全不需要你的这份嘴上的关心,能跟她解决上名校高中吗?能每月付点生活费吗?……但愿是我想太多,我确实也是汲汲于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没有能力改变的事情也不止这一件,不能改变的人也太多。
疫情期间,每周去父母家给他们配好一周的药,他们三高,父亲还有脑梗后遗症,药不能停,一天吃几种,老人容易犯糊涂记不清,就给他们配好,这总可以了吧,可一跟他们测血糖,除了高还是高,一问就说这几天可能含糖的吃多了……我的话就这么没说服力吗?要怎么说父母才肯听呢?
工作中出错时总是会怀疑自己,是不适合这份工作,是自己不够细心和认真,还是能力不够呢?想想要不辞职吧……
过了几天,儿子要跟我谈心,我说我的建议你愿意听吗?
“为什么不愿意?我最喜欢跟妈妈聊天了……”
把这些记录在日记本里,翻开来看,才发现记录的都是抱怨,委屈和不满,才发现原来心里住着一个不满意的自己,要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才看得到。
真的是别人对我的不认可吗?家人真的需要的是你的救世主能力吗?
是我自己感受不到爱了。
平日的生活看上去填得很满,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很紧密,但是我们对情感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就像喝不能解渴的饮料一样,当我们沉浸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忽略了我们需要感受的东西时,“更多”就会让人感觉“更少”。
我一直想要的社会价值和认同感在遇到阻碍时就会忽视那些我已经得到和拥有的东西,比如疫情期间为我们做可口饭菜的丈夫,看我手贴了创口贴会主动洗碗的儿子,父母虽不便于外出活动,但还是会买些儿子爱吃的零食。
或许虽然在假期很悠闲,但心里还是或多或少承受了压力,每天看新闻里的疫情报道也积压了些悲愤的情绪,而又暂时找不到出口。
有心理学家称,让我们失去自我控制的并不是情绪,而是压力和那些用来回避情绪的能量。当我们感受到威胁并且无法释放压力时,身体会启动本能的反应(打、逃、僵),是这种生理性的失控切断了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
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联结。
我们的生活因为技术变得舒适、迷人,与此同时,我们也时常见到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各玩各的手机,相互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也没有好好享受彼此的陪伴。这不就是我们家这段时间的常有的境况吗?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非言语线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它们对成年的我们和婴儿时期的我们来说一样重要。而在虚拟对话中,大部分让我们认识和理解彼此的非言语线索都丢失了,即使是视频聊天也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眼神接触,我们没有机会从一块屏幕中探索到味觉、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
因此看来,我们还是有必要偶尔从虚拟场景中抽身出来,关机一段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日渐忙碌和复杂,我们脑中那些喋喋不休的话语变得越来越大声,这让我们错过了当下,也错过了那些让人由衷感到快乐的体验。
我似乎过度担忧了,一遍又一遍地回顾不好的事,直到自己感到筋疲力尽。然而,担忧只是在错误的地方寻找答案和保护,如果目标是过更好的生活,那么担忧就是一块绊脚石。
我心里满满当当装的都是“想要获得……”而忽略了自己渐渐失去的爱人的本能。
我所缺的并不是被人认可的感受,而是缺少感受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