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但往往要面对时还是难以自持,也不愿去面对。试想,好不容易熟悉了一个人在身边,好不容易自己的世界里多了一个熟人,突然间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没有告别也没有留言。看似对你的世界毫无影响,实则他(她)已经在你的世界里安放了一个位置,无论你是否去与他(她)保持联系,你都会感到安心。结果,任何的消失都带走了你的世界的一角,因为他(她)的痕迹已经生生扎根于此。不动则已,一动则牵全身。
所以对于我而言,每个进入我世界的,允许扎根的,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无论联系是否密切,都存有位置。同时也不会特意的去挽留什么,相信该在的一直都会在。而生离死别中,我也宁愿选择生离不愿死别。虽说离别忽然痛苦,无论怎样的理由,怎样的问题,我都尊重选择,当然,发自内心的希望即使没有我,大家能过的更加好,而且活着就都有希望。但是,一旦人不存在了,那就一切都是空的,它始终在让心里有个无法弥补的缺痕,纵然岁月如何冲洗,也无法掩埋。久而久之,也许会成为心病,也许会成为心魔。红尘滚滚,有人才有磨练,无人何谈修心。当然,生理上的生老病死这是常态,无法忍受也的承受。而精神上的死去(也就是自己“看开了”),那么就是一场灾难。无论结果如何都不愿接受。这只会让我缺失安全感,而且也容易产生恐慌。没法子,就是容易联想然后瞎想,最后也没想通,那就钻牛角尖了。
说到底我是个脆弱的人,也感性的一塌糊涂。所以预感到自己难以接收的变数时,宁愿自己负心的生离,希望能淡化一些是一些。也就变得不瘟不火了。但我也明白,最终我还是无法磨灭那些印迹,并且它也会慢慢的在心里演化成一道深深的伤痕。
最后套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ps:简化版的《挪威的森林》观后感,下次有体会再好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