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华语电影与奥斯卡的距离有多远?【信口闲谈06】

3月15日,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中国香港选送影片《少年的你》,提名最佳国际电影(即原来的最佳外语片),而在此之前的2月份,《少年的你》就入选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15强。前段时间金球奖余温尚存,奥斯卡又接踵而至,虽然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个颁奖季举办时间上有所推迟,但该来的,还是来了。对于咱们中国的观众们,一年一度的吃瓜贴也被再次提及:华语电影,距离奥斯卡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

其实吧,每次都在聊这个话题,每次都没有一个很像样的结论,今年聊完明年继续,这一回咱试着把这个话题聊透

从头开始算的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咱们国家就开始陆续选送影片去国外参展,其中除了交流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要在国际上通过电影来建立新中国的形象,这一时间里最有标志性的作品,便是在国际上获奖连连的、由万籁鸣导演的动画长片《大闹天宫》。随着时间的推进,第五代导演的成长,华语电影开始在艺术性上表现出相当的高度,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当属陈凯歌,其导演作品《黄土地》、《孩子王》等都在国际上收获好评无数,而在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霸王别姬》豪取金棕榈,这不但是属于陈凯歌个人的高光,也是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的亮眼时刻

而后的电影节,更是成为了中国电影出口海外最重要的交易市场(,电影节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质量上乘的作品,拿去展示交易,贩售版权,买海外的作品在国内播放、把国内的作品贩卖出去)。而随着2001年李安导演执导的、颇具东方韵味的《卧虎藏龙》在奥斯卡上十提四中,一举拿下最佳外语片(非英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摄影四项大奖。华语电影对于奥斯卡的执念,就开始了……

为什么说是执念呢?因为相比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奥斯卡的本质其实属于美国本土电影奖项,它的评选标准有美国当下极强强的政治因素考量。当然,这里不是否定奥斯卡本身的价值,而是这个奖项更多的侧重点,并不全在于艺术性。奥斯卡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其本质上是一个行业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好莱坞的年会奖,表彰和鼓励在好莱坞(美国电影市场)这一年里的优秀电影人们的奖项。也正是因为其权重在于行业,所以很多会影响美国电影行业的政治问题同样会影响到电影奖项的授予,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种族和肤色问题,因为行业内的少数族裔质疑奥斯卡偏好白人群体,导致奥斯卡不得不在提名选择上多考虑少数裔族群,所以出现了《黑豹》这样完全由少数裔制作的影片,虽然质量上不及往届奥斯卡的评选标准,但依旧提名最佳电影的情况。

可就是这么一个美国本土的奖项,却在各种奇怪的营销之下,被赋予了特别的光环,似乎只有得了奥斯卡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似乎中国电影只有获得了奥斯卡的肯定才算是毕业。在2000年左右,华语电影刚刚走入商业化,还在向西方学习,对于选送奥斯卡,我们也是精挑细选。与陈凯歌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则在1989至2011这23年的时间里8次“冲奥”,却颗粒无收。(这里还是要替张艺谋说两句,无论是在国际上开疆辟土、还是在国内市场进行大制作的尝试,张艺谋本人对于中国电影都是有功劳、有苦劳,更不要说完美的完成了奥运会开闭幕式这样“不能失败的任务”。虽然老谋子是有一些作品确实跑偏,但无论是资本的裹挟、无奈的接手、或是实验性的失败,其对待电影的态度,还是值得尊敬的。)回到主题,而在2010年后,中国电影市场开始蓬勃发展,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更是在北美电影市场饱和的状态下,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力全球的电影市场的增长,我们对奥斯卡选送的看法,也开始转变……

从《金陵十三钗》这样混搭中西文化的作品,开始向着一种“无所谓”的方向走,选送的影片既有《夜莺》这样充满亲情的影片,也有《大唐玄奘》这样的历史题材,同样有《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这样在市场上口碑票房双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可以说电影局的态度很明确了,得不得奖的,不重要,关键是选送一个让我开心的作品,就完了

如今美方对中方的无端猜忌使得中美的关系愈加紧张,我觉得咱们也应该适时地思考一下,咱现在还需要一个外国人的奖项的认可吗?我们国家自己的国际电影节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像是作为全球15个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也在国际上名声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而后起之秀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也凭借自身的经营,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今天的我们,也早已不再需要在世界的舞台上找突破口,而是应该张开双手,拥抱世界,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优秀的电影,来我们的舞台上展示风采!

至于《少年的你》能不能拿奥斯卡呢?个人觉得,获得提名已经是对整部作品的认可了,尤其是对新人导演、新人演员的认可,拿奖还是差点意思,个人更看好来自丹麦的、“拔叔”出演的《酒精计划》。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信口闲谈”的全部内容,喜欢的话,不妨关注一下,每天都会有更新哟~

参考:张秀.追寻与反思——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与西方国际电影节[D].南京师范大学,201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