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公下班回来,我一边洗菜一边闲聊说现在有一款游戏好火啊,叫旅行青蛙。平时爱玩游戏的他马上问是什么在哪里下,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已经下载好并进入游戏了,问我:咱的蛙蛙叫什么名字好呢……
从来不玩手机游戏的我,竟然在和老公研究并吐槽这个游戏中,渐渐被吸引。
游戏者能做的只有:时不时(你也不知道是啥时候的时不时)收三叶草、时不时买吃的给蛙、时不时收取蛙蛙旅行后带回来的礼物。仅此而已。剩下的时间就是偶尔看看你家的蛙在干嘛。
自从它第一次去旅行回来后,就一直在吃东西,我和老公很操心,是不是游戏坏了,它怎么吃那么久,怎么还不去第二次旅行。过了很久,再去看的时候,它终于换了一个状态——在看书。
老公把整个游戏界面可以点的地方都点完了,啥都干不了,小蛙还是在看书。我说给它准备好吃的,放在行李里,桌子上也要备一份。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就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醒来去看,发现小蛙去旅行过,还带回来了礼物。
这游戏反套路的地方在于:
1.无操纵感
你能做的非常少,只有上文提到的那三样,场景也非常有限,只有庭院、家里、商店。
没有平时你玩游戏的控制感。想控制游戏人物去收菜,去打怪。对不起,没有。
它爱去旅行就去,不爱去就不去,你管不着。
2.无任务机制
本来我们以为玩这个游戏的任务是不断让它去旅行,得越来越多的礼物就赢了。然而,并没有。没有任务,没有输赢。
3.无及时反馈
除了时不时收获三叶草,时不时得礼物之外,没啥反馈给你了。得了礼物和照片的用处就是你可以看看它们是什么,收获一点点惊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不会得分,也不会过关,也没有排位。你想要荣誉?对不起,没有。
看,就是这么无聊的游戏,为什么却抓住了很多人的心?
有帖子说,这游戏给了人很多共鸣,比如:独自在外生活的青年们孤寂心酸的处境、为孩子操碎了心的父母们的牵挂、日本政府鼓励年轻人生孩子的心机、女孩们体验当妈的感觉……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旅行青蛙。
而我却从游戏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
1.身份界限
虽然你是玩游戏的人,它是你游戏里的人物,但你和它是有界限的。你是你,它是它。
2.行为界限
你们之间的交集是有限的,只有几件事需要配合,一是你给它准备饭,二是它给你带礼物。此外,你的行为不会影响它,它的行为对你也没有什么影响。
如果说游戏对应养孩子,那你想从孩子身上获得什么?
想孩子是属于你的,什么都要听你的?没有,它是它,你是你。
养儿防老,想获得钱?没有,你要去收三叶草。
想孩子获三好生、全年级第一、全国状元,让你很有面子?没有,它只能带回旅行时的照片和不知道是啥的礼物。
生活中也是如此,有很多热心人会给你建议,“你怎么不这样这样”、“你应该那样那样”、“见鬼没有,当初不听我的话,活该啦。”为什么有些好心,让我们这么不舒服?是不是少了界限?
那些“热心”的人,做的“仗义”之事,操碎了心为什么还好心被当成驴肝肺,想一想,是不是越界了?
亲密关系中,子女和父母、父母和子女、爱人和爱人之间为什么有伤。为什么越亲的人,冲突越大?是不是因为少了一些界限?
所以旅行青蛙温馨提醒:人与人之间是有界限的。即使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有界限的。
最后,用我在朋友浓浓那看到的话作为结尾,无论什么关系之间都要: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