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初高中读了三四遍普及版之后,最近又买回了三大本总共近一百多万字的原版,用断断续续将近两周时间重新精读了一遍。这本书描绘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西部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秀莲、润生、郝红梅、兰香…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温情而平凡的故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的内核,我想我的答案是:关于苦难的学说。
从小物质条件优越的我们或许并不能完全理解苦难的含义。我们没有像孙少安一家一样,一周也吃不上几次黑高粱面馍,每天为贫困饥饿煎熬;我们没有像少平一样,在黄原揽工,干重活干到把脊背压烂;我们没有像润叶一样,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有着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这时我们会本能地觉得苦难真可怕,对它避之不及,多希望自己是书里顾养民、润生、田晓霞这样的干部子弟。可是到最后少安开起了砖厂,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村企业家;少安在大牙湾煤矿当起了正式工人,他还要自考煤炭学校,可以想见他未来不凡的发展;润叶和残疾的向前也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彼此相爱生活美满。他们似乎通过苦难变得更加成熟,使自己的人生有了大的转折。那么苦难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
苦难教会我们更加理智地面对现实。在我们的心中,现实和理想似乎是一对反义词,现实是脚踏实地,而理想就是那仰望星空。而这本书告诉我们,理想是以现实为基础的。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更像登山,现实是脚下崎岖的山路,而理想是那巍峨的山顶。星空为我提供了一片美丽的精神寄托,但我永远无法触摸,而山顶却是我有朝一日可以征服的。孙少平在书中可谓是理想主义的缩影。从小酷爱读书的他从书中了解了世界之大,不甘心在双水村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于是他去黄原打工、去大牙湾当煤炭工人,再苦再累他也忍受了下来。我想很多读者和我都有一个困惑,孙少平明明可以通过田福军和吴仲平轻而易举地调到省城有一份轻松体面的工作,为什么他不愿意呢?我想一方面是他刚正不阿的性格,他根本没有结交权贵一步登天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的现实。他和田晓霞那些人处境不同,理所当然地应该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理想不是世人的追求—在大省城里做个体面的人上人,他的理想是基于他的现实—他热爱煤矿事业,深深眷恋着大牙湾这个“黑皮肤的恋人”,这片地方带给了他荣耀、痛苦、亲情、回忆,已经使他产生了感情。他决定一辈子与煤炭打交道,通过自考煤炭大学,学习先进的采煤技术,再加上他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人品,可以想见他的未来是充实而有价值的。为什么在那个充满欲望人人都想往高处走的社会,孙少平能坚守自己呢?我想是基于他的这个信念: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使我们更崇高;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重要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
是啊,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甚至也会平心静气地对待欢乐和幸福。青年们在树立理想时,一定不要脱离现实,不要抱有幻想和侥幸,要相信,一步步脚踏实地终会攀上人生的高峰,成为自己的英雄。
最后附上书中最喜欢的四句话:
1、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2、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3、青年,青年!无论受怎样的挫折和打击,都要咬着牙关挺住,因为你们完全有机会重建生活;只要不灰心丧气,每一次挫折就只不过是通往新境界的一块普通的绊脚石,而不会置人于死地。
4、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宗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