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给了在场的嘉宾这样一道选择题:如果二者只能选一,那么你是愿意做一个博学成功而无法与人交流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善于与人交流而不学无术的人?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所有的嘉宾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说多数人宁可不学无术,也不愿意变成一个无法与人交流的人。实际上,这几乎是所有成熟的社会人的本能选择。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成熟的交流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一般可以分为三种不同酌心态,即家长心态、成人心态和孩童心态。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合伙做买卖,最后赔了本钱,甲埋怨说:“都怪你们,没有真本事,和你们合作真是倒霉”。乙分析说:“我觉得这次赔本有几个原因,一是我们三人想法不一,力量没往一处用;二是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客观阻力。”丙检讨说:“都是我不好,我没干好工作,请你们原谅,我一定会改正,大家还是接着干吧。”
这段故事中的三个人,甲以长辈的口气指责其他两位同事,显然是一种家长心态;乙非常冷静,像一个稳重、明理的成年人,属于成人心态;而丙却像个小孩子,像做了错事一样,一个劲儿地求大家原谅,正处于孩童心态。
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当中都存在着这三种角色心态。
当我们处于家长心态时,心里便有“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意念。家长心态又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对人苛刻,喜欢挑别人的缺点,另一种表现是容易当众表露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家长心态属于哪种形式,是个人长期的处世习惯。这种习惯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小时候父母爱怎样对我们,长大了我们就拥有什么样的家长心态。
处于成人心态时,我们显得冷静、理智、客观,既不挑剔别人,也不会冲动任性,我们很有主见,做事有计划,临阵不慌。
而处于孩童心态时,我们则表现得感情用事,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影响。
几乎每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都有过这三神心态,只是比重不尽相同而已。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固定角色者。长期处于家长心态的人很喜欢批评别人,或提出建议强迫你接受,要不就是喜欢干涉别人的生活,把你当作小孩一样看待。当然能长期与之相处的只能是那些“终身孩童”们。
“终身孩童”是那些长期处于孩童心态的人,就算活到五六十岁,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思想行为等各方面都俨然一个小孩子。他们一般没什么主见,凡事依赖别人的时候多,常常还不肯承担责任,做事流于冲动,有时候会不讲道理地偏执。
而长期处于成人心态的人喜欢纯逻辑思维,他们做事非常理智,很少讲感情,常被人称为“冷血”。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单独发展自我的任何一种角色心态,都会使自己的性格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到我们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种心态平衡发展,在不同的场景下合理使用,才算是心态成熟的交流者,那么,具体怎么办才能成为心态成熟的职场人呢?请关注架构师米洛的下一篇文章。
我是架构师米洛,技术部门经理,微信公众号jgsmelo,解密求职加薪升职秘诀,助你实现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