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与苏东坡相逢(四) ——众人为何偏爱苏东坡与他的诗文

苏东坡的诗文,自宋代起便风靡朝野,上至帝王高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倾心喜爱,这份跨越阶层、穿越千年的偏爱,从来都有迹可循。

他骨子里藏着难得的亲民情怀,待人接物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能坦然相交、真心相待。上可陪帝王论政议事、与诗人公卿唱和酬答,中能同隐士煮茶论道、跟药师探讨养生、和酒馆药馆主人闲话柴米油盐,下亦能与不识字的农妇聊田间收成、与歌妓谈曲词韵律,就连云游的诗僧、无名的道士,或是生活比他更困顿的贫苦之人,也都是他的座上客。若是有人求赠言、索诗词,他从无半点架子,大笔一挥便能随手写下,字句间满是真诚,毫无半分敷衍,这份通透与热忱,让每个与他交往的人都能感受到尊重和暖意。

这份待人的真诚,更深深融入了他的文字创作里。他曾写信给朋友,直言“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于他而言,写作从不是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抒发胸臆的至乐;他还曾通过写文章表达这样的观点——一篇文章若能使人感到快乐、感到有力量,这本身就是文学给予创作者最好的回报。这份以写作为乐趣、以文字传达温暖的初心,让他的作品自带强大感染力,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言,苏东坡是禀性难改的乐天派,其作品亦庄亦谐、真笃诚恳,既能轻松传递喜悦与豁达,又能精准触碰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人读之自然生乐。

这份快乐与感染力,同时代人的早已深切体会。作为他“伯乐”的欧阳修,每逢收到苏东坡的新作品,便会满心欢喜,一整天都沉浸在这份愉悦中,甚至叹服其才思,直言愿“避此人出一头地”;宋神宗的一位侍臣更曾说,每逢皇帝举着筷子却忘了进食,那必定是正在品读苏东坡的文章。帝王宗师尚且如此倾心,寻常百姓更能从他的文字里找到共鸣——他不写高高在上的官样文章,只记日常里的“日啖荔枝三百颗”,写旅途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哪怕是贬谪逆境,也能写出自在与豁达。读他的文字,既能为寻常小事会心一笑,也能在困境中汲取撑下去的力量。

其人真,其文暖,兼具亲民情怀与豁达心性,这便是苏东坡与他的诗文,能跨越千年时光,始终被众人偏爱的根本原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文字中与苏东坡相逢,是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开始的。林语堂在书中写道,苏东坡伟大的人格之所以比中国其他文人更...
    燕子_4759阅读 22评论 0 0
  • 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开篇便坦荡地告白:“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
    燕子_4759阅读 27评论 0 1
  •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
    和州居士阅读 6,411评论 2 6
  • 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
    念之再三阅读 7,995评论 0 0
  • --小品文PIXIU 提起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一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文坛全才...
    pixiu小品文阅读 13,577评论 10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