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盟观察:这些低调的老房子,藏着中国独特的美!
前段时间热播的《安家》,
让我们见识了不少上海的老洋房。
今天小胖就带大家去看看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对这些充满历史文化故事的老房子,
可以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上海 · 老洋房
每一栋老洋房都有自己的故事、性格和应有的主人。
《安家》里让小胖印象深刻的其中之一,就是房似锦意外发现的老洋房。
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民居建筑,在上海徐汇区和卢湾区的交界处,踪迹较多,每一幢都承载着当年上海滩的风云事迹。
在上海黄浦区,幽静的复兴中路边上一幢幢房子红瓦粉墙,尖尖的屋顶,椭圆形的钢窗……透过思南公馆的栅栏,你可以看到大片浓绿的植物,几棵参天大树从栅栏顶上探出头来。
虽然身处闹市之中,但是树林阴翳,绿树环绕,复古的造型,仿佛把人拉回到了上个世纪。不经意间,你可能就闯进了一位传奇人物的生活场景。
到了晚上,一扇扇窗户映出温婉的灯火,隐隐约约飘出轻曼的钢琴声,这就是代表老上海身份和地位的花园洋房。
福建 · 土楼
跟着《大鱼海棠》,寻找藏在土楼里的古老历史。
电影《大鱼海棠》中不少场景以真实的福建土楼为原型,它们构建出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令人无限向往。
福建土楼集中分布于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如田螺坑土楼、洪坑土楼、齐云楼等。
在雾气弥漫的山谷中,土楼巍然矗立,由泥土一层层夯实筑就而成的庞大建筑体系,坚固而安全。
走进土楼,祖堂墙上的画像和照片宣告着土楼建造者曾经的显赫,而几百年后土楼里每日迎来送往,或许能感受到你迈进的不仅是一个景区,更是一个家。
城市的钢筋水泥隔离了街坊邻里的热络,而土楼这种比筒子楼久远得多的集体民居也可看作中式家族传统的生动缩影。
湘西 · 吊脚楼
湘西的水和湘西的木楼,似乎天生一对。
一提到吊脚楼,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郁郁葱葱的青山点缀着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添得山水几分韵致,令人徘徊不忍归去。
走进湘西,令人耳目一新的独特建筑接踵而来,沿着木梯踏上木楼,推开木门,随着咚咚的踏楼板的脚步声,你也会因这别致的吊脚楼而真正走入当地人的生活,并为之陶醉。
吊脚楼看起来灵巧别致,凌空欲飞;住起来干爽透气,通风采光。房子四周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湘西的吊脚楼不仅承载了湘西人的梦想和艰辛,也见证了特殊历史下湘西这片土地所经历的风雨和阳光。透过任何一个缝隙,都能窥见它的风姿。
新疆 · 高台民居
在新疆喀什,有座百年民居,曾是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追风筝的人》拍摄地。
伫立在千年土崖之上的高台民居,是喀什市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高台民居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房子内外面积布置也不受对称等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错落有致。
门窗上都刻有各种纹样的木雕花纹,花卉形状、几何形状和果实形状。站在艳丽的雕花门窗前,就好像站在花丛中一般,来这里的旅客都喜欢用彩门当背景照相。
穿行于高台民居的小巷中,感受维吾尔族浓郁的人文风貌和昔日的古老风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人生的烦恼。
北京 · 四合院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说到北京四合院,小胖就想起老舍的故居丹柿小院。
在北京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里,有一座四合院清幽宁静、默然独立,老舍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归国后的16个春秋。
四合院集中于北京的西城区和东城区,是老北京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北京城的一张历史名片,那时候街坊邻里的人情冷暖也成了一种时代记忆。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明清时留下的青砖瓦房,经过长期的护理及修整,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经典的四合院屋顶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荫里,热情的古色古香气息迎面而来。
穿梭在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胡同里,遇见各种多姿多彩的四合院,在这里可以感受京味儿的生活,悠然而慵懒,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不同时代的民居建筑,
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这些伫立风雨中千年的老房子,
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等待大家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