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癸酉,公元前一六八年)
前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
①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班志,酸枣县属陈留郡。师古曰:金堤在东郡白马界,今滑州。括地志:金堤,一名千里堤,在白马县东五里。余据河堤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河古口,咸曰金堤。又水经注:濮阳县故城在河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塞,悉则翻。〕
冬季,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溃了金堤,淹没东郡;朝廷大量征发士卒堵塞决口。
②春,三月,除关,无用传。〔张晏曰: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曰: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过,谓之传也。李奇曰:传,棨也。师古曰:张说是也。古者或用棨,或用缯帛;棨者,刻木为合符也。康曰:传以木为之,长尺五,书符于上为信。传,张恋翻。〕
春季,三月,朝廷宣布废止关隘检查制度,吏民出行不必带证明身份的符传。
③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食,祥吏翻。衣,于既翻。为,于伪翻。〕
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孟康曰:肉腐为瘠。捐,骨不埋者。或曰:捐,谓有饥相弃捐者;或谓贫乞者为捐。苏林曰:瘠,音渍。师古曰: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不当音渍也;贫乞之释,尤疏僻焉。亡,古无字通。〕
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减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晁错对文帝说:“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饥寒的折磨,这并不是君主能亲自耕作供给百姓食物,亲自织布为百姓做衣服,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财之路。所以尧遇到九年的大涝灾,商汤七年的大旱灾,而全国并没有被抛弃的病饿者,其原因就在蓄 积多而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现在海内大一统,土地之广、人口之众,不亚于商汤和夏禹时代,再加上没有持续几年的旱涝天灾,但蓄 积却没有那时多,原因何在?是因为土地还有余力没有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发挥;可生长谷物的土地还没有全部开垦,山林川泽的财富还没有全部开发,不从事生产而消耗粮食的游民还没有全部回归农业生产。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师古曰:荀御风霜,不求美丽也。〕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师古曰:旨,美也。〕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敛,力赡翻。〕
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利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趋,七喻翻。走,音奏。〕
“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求轻暖,能御寒就穿;饥饿时急需食品,不求香甜可口,能充饥就吃。饥寒临身,人们顾不得讲究廉耻。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餐就会挨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挨冻。如果腹中饥饿却得不到食物,肌肤寒冷却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儿子,君主怎么能够控制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少收赋税,多搞蓄积,用来充实府库,防备旱涝灾害,所以才能稳定对百姓的统治。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诱导、统治他们;百姓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选择方向一样。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易,以豉翻;下同。〕
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师古曰:周,谓周遍而游行。〕
此令臣轻背其主〔背,蒲妹翻。〕
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长,知两翻;下同。〕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师古曰:中人者,处强弱之中也。胜,音升。〕
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珠、玉、金、银等物品,饿的时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穿;但是大家都把它们视为珍宝,原因就在于君主使用它们。这些东西轻又小便于收藏,只要拿着握于手掌中的那么一点,就可以周游天下而不受饥寒之苦。这可以使臣子轻易地背叛他的君主,使百姓轻易地离开故乡,刺激了盗贼的贪欲,使逃亡者得到轻便 的资财。粟、米、布、帛等物,产于土地,按时成长,投入很多人力,不是一天就可以生产出来的;重达数石的粟、米、布、帛,价值有限,一个体力中等的人却已无法搬运,它不会成为资贼劫夺的目标,但人们一天得不到它们,就得忍受饥寒。所以英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师古曰:服,事也;服公事之役也。〕
其能耕者不过百畮,百畮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治,直之翻。繇,与傜同;后以义推。〕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复,扶又翻。被,皮义翻。〕
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敛,力赡翻。〕
有者半贾而卖,〔师古曰:本直千钱,止得五百也。贾,读曰价。〕
无者取倍称之息,〔如淳曰:取一偿二为倍称。师古曰:称,举也,今俗所谓举钱者也。余谓如说是。称,尺证翻。〕
于是有卖田宅,鬻妻子【章:甲十五行本"妻子"作"子孙";乙十一行本同;退斋校同。 】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师古曰:行卖曰商,坐贩曰贾。列,市列也,若今市中卖物行也。贾,音古。贮,丁吕翻。〕
操其奇赢,日游都市,〔操,千高翻。师古曰:上所急求,则其价倍贵。〕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师古曰:粱,好粟也,即今之粱米。〕
无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师古曰:仟,谓千钱;伯,谓百钱也。白,莫白翻,今俗犹谓百钱为一伯。〕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乘坚车,策肥马。师古曰:坚,谓好车也。缟,皓素也;缯之精白者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现在家中有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两个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农民春季耕种,夏季锄草,秋季收获,冬季贮藏,砍柴,修缮官府房屋,服徭役;春天不能避风尘,夏天不能避暑热,秋天不能避阴雨,冬天不能避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有民间的人情往来,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赡养父母、哺育子女等负担,也得从一百石的收获物中支付。农民如此勤劳困苦,还要再蒙受旱涝灾害,官府政令严苛而赋税繁重,不按规定时间征收赋税,早上发布的政令晚上又有变化。农民家中有资财的,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借利息双倍的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土地房宅、卖妻卖子以偿还债务了。而那些行商坐贾,实力大的积贮钱财发放双倍利息的高利贷,实力小的坐在市肆中作买卖,依靠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游荡在都市之中,得知皇帝急需某种物品,就把价格提高到两倍以上。所以商人男的不去耕田耘草,女的不去养蚕纺织,但穿衣服却非穿华丽的绸缎不可,吃饭非吃好米好肉不可。商人不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可以得到很多钱财。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钱财,与王侯显贵结交,势力超过了一般官员,于是以财利进行倾轧;商人到千里之外遨游,车子在路上前后相望,络绎不绝。他们乘坐着坚实的车子,鞭策着肥马,踏着丝制的鞋子,穿着精美的白色绸缎衣服。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师古曰:渫,散也,先列翻。〕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师古曰:损,减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如淳曰:复三卒之算钱也;或曰:除三夫不作甲卒也。师古曰:当为卒者,免其三人;不为卒者,复其钱。复,方目翻。〕
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为,于伪翻。〕
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应劭曰:仞,六尺五寸也。师古曰:此说非也;八尺曰仞,取人伸臂之一寻也。〕
汤池百步,〔师古曰:池,城边池也、以沸汤为池,不可辄近,言严固之甚。〕
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师古曰:五大夫,第九爵。〕
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师古曰:擅,专也。〕
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现在的当务之急,没有比使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使全社会把粮食看成为珍宝;使全社会把粮食看做珍宝的方法,在于朝廷 把粮食作为奖惩手段统治百姓。可以召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用以购买爵位免除罪名。这样,富人可以拥有爵位,农民可以得到钱,粮食就不会被屯积。那些能够缴纳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粮食有余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用,就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收取的赋税,这就是所说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行的律令规定: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役;战马,是天下的重要军事装备,所以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神农的教令说:‘有高达十仞的石砌城墙,有宽达一百步的滚沸的护城河,有一百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但没有粮食,那无法守住城池。’由此看来,粮食是君主的重要资本,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所在。现在百姓缴纳粮食要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对有战马的人的优待相比较,差得太远了。封爵的权力,是君主所专有的,由口而出可以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所种的,生长于土地而不会缺乏。得到高等爵位和免除罪名,是天下百姓最迫切的欲望;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不用三年时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必定会很多了。”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时令入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下令规定: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塞,依据输送粮食的多少,分别授给高低不同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