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4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 . 第二十一章》
大德的表现,完全是跟随着道。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物体。
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在本章开始阐释“道与德”的关系,在道家理论中的“德”,与儒家仁义道德的“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即“道生之”,由德来充实,即“德蓄之”。道家所理解的“德”是获得之“得”,即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获得了“道”的支持,“道”赋予其力量,使它成为自己而存在,而万物存本身均具有其自在的本性或者禀赋,这种本性和禀赋,被称之为“德”。
在本章,老子开篇说,道是万物的起源,德是道的彰显,时刻跟随着道。道之存在的特点是“若有若无,或隐或现”,但“道”并不是虚无的存在,在恍兮惚兮之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和触摸到其神秘的“形象”和其“物态”的影子。
这句“恍兮惚兮”运用的颇有神韵,悟道并不需要认知,而需要运用与万物同在共有的“禀赋”,因为道家相信人与万物是相通的。
宋代辛弃疾在其《青玉案. 元夕》中写出了“悟道”的妙径所在,“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道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却感觉其又总是触不可及。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孩童生长的过程中,陪伴和引领孩子感悟“道”的智慧,促进孩童阳光成长呢?
道家的提醒是,一保持身心的虚静及与自己的禀赋同在,二是需走进天地之间与万物相融共生。对此庄子说的既洒脱又豪气,“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天人合一”。
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全人”的教育观,在培养涵有“丰盈、丰富、丰厚”的孩童人格中,道家的思想具有颇多借鉴之处。
对此,诗仙李白有一首《独坐敬亭山》的小诗,很有与万物同在着,又虚己而游世的逍遥之感。李白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已经高飞,孤云也悠闲独去,唯有自己和敬亭山温情相见。如此与万物生命相通的当下存在着,李白可以说的上是明白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智慧了。
看起来,要想“全人”的培养现代人文精神的孩童,还需多读经典,与传统经典同行,与先哲古人为友。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