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进一步了解了她的教育思想。
首先是儿童观。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主导本能。幼儿自诞生起就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是他活动、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儿童是他自己的创造者。一种是工作本能。她认为工作(操作)是人这一物种的本能,人是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幼儿在工作中创造,满足自我,形成人格。
她认为,这种内在的本能对幼儿的生理成长,和心理功能的发挥起着作用。幼儿自脱离母体,完成了从生理胚胎到人的发育,但同时开启了精神(心理)的胚胎发育。
幼儿不仅是肉体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只是精神被深深隐藏着,不立即表现出来。幼儿心理发展会经历各种敏感期,比如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在这些关键时期,尽管幼儿缺乏经验 ,但本能的潜力使他们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这是大自然最辉煌的奇迹。
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力,能积极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并成为他心理的一部分。
可以说,一个人在童年吸收的一切会一直保留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蒙台梭利把它称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他认为,治疗任何疾病,不管是身体和心理,都应该考虑一个人童年所发生的事情。
这是不是我们常说的,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呢?
敏感期来自于儿童内部的感觉,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使他能从复杂的外部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这是内部本能。这一敏感期内,幼儿充满活力和热情,很容易学会某件事情。
(举例省略)
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儿童的教育应始于诞生时,教育可以通过保护和培育,帮助儿童自然发展,对其自然特性产生影响。
她提出两个教育原则。一是重复练习。在敏感期,幼儿如得到能满足其内心需要的任务,他们就能聚精会神地独自反复练习。这让我想起女儿大概一岁的时候,她将玩具小车里面的积木一块一块地取出来,再一块一块地放进去,一取一放的动作反复重复了半个小时,每取出一块,嘴里就发出“啊”的声音,仿佛在给自己加油,我看她非常专注而满足,并没有因为觉得简单重复而打断她。蒙台梭利指出:每当儿童经历过这种体验,他们就像休整过的人,从满了活力,仿佛感受到某种极大的欣喜”。在他看来,重复练习对幼儿来说极有帮助,此中幼儿在他们生命力不断展现中能发现自己的潜力,进一步完善自我。
第二个教育原则是“自由选择”。儿童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和倾向自由地选择物品,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工作。这让我想起我园室内区域游戏,基于“去功能”之上,人员可流动,材料可流动,小伙伴可自主结合等,我们在为孩子“自由”提供必要的支持,是符合孩子的内心需要的。但这里的自由不等于“自由主义”。外在的形式不重要,主要是体现在精神上的自由,要减少成人的高控给孩子带来的压抑,压抑会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障碍。
当然,自由不等于无规则,一定的规则是必须的。比如,材料的收纳、如何不影响别人、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等。当然,班级规则的制定,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参与决策,参与感也是自由的体现,是我园小主人课程观的体现。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在她看来教育包括“教师、儿童、环境”三个要素,除师幼关系外,师幼都要和环境发生关系,虽然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受其内在本能引导的,但外部环境会提供必要的媒介,一个有秩序的、愉快的、适宜的环境,儿童的精神生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种环境必须由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内在需求的教师、家长来准备。这需要充分的专业储备,否则会陷于自以为是的幻想或无可奈何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