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学到的讲出来。这是罗胖的总结,也是个人这么多年实践的明证。
不管看了什么,听了什么,都尽量事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说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比如一篇文章,一本书,听了某人一段话,或者朋友圈谁因为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段话所得的启发,这个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对于所看所想的启发。加上时间的变量,很多东西,再接触时,又长出新内容,新启发。
话说,这次,罗胖谈的高考制度,撇开褒贬之说,就其中所言的故事,如高考明确的每道题所占分值比重。现实生活,再也没有如此明确的比重提示了,人生选择,当下并无计算,有些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才能知晓一二。但是,你选此或彼的当下,决策不过几秒,却能事关一生。
乔布斯说:我们为我们选择而自豪,也为不选择的自豪。选择的对价并非是那瞬时的时间耗费。而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半生所学,所知,所行的总和决定的。差别的不是决策所花的时长。
每个人看似都是自由的,而自由的代价是天壤之别。看似学生时代不读书也没什么,不上大学也不是就会步入不堪田地。随着性子,想吃吃,想喝喝,想睡睡,看似自由。实际可能是每天不知道起来要做什么。人若不自己安排重要的人生排序,别的排序就会趁虚而入,这个空子不是真的什么没做,而是被其他填充了。
规划,是不着急的决策,却在一瞬间成就了大事。如故事:部队参谋,参加会议,席间灯黑,其自顾囊内拿出蜡烛燃起,至灯亮。细想,部队会议室几年几乎没停过电,此处由他点燃蜡烛,说明他为这刻准备了几年,与会领导自然评价得出,此人堪以重用。
今日之苗,焉知他日之果?浇水,驱虫,施肥如此之后,果实可期啊。
规划,实为将来期待结果的必要准备。如拿破仑遗嘱再三斟酌,不就是给自己的后代做充沛的准备吗?果然,其侄拿破仑三世用拿破仑当年所言,所示之资源,做的一番大事业。
崔永元当年做《长征》时说,问《长征》的价值,只要曾经影响那怕高质量的影响过一个人,就是值得。
于我,一本书,一个人,哪怕一句话,一个故事打动过我,我为此留下三五文字,就是高质量的影响过我。
诸葛越老师说:内向者就是和别人相处过程中损失能量的人,外向者就是和别人相处过程中获得能量的人。内向,外向根本不是好于不好的问题,变成一个“如何获得能量的问题”。我在思考,如何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获取能量?当然,这个问题又变成一个选择的命题,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获得能量?有能量的人都是需要主动链接的,这个问题又变成“如何主动链接有能量的人”。启发的过程就是不断长出新新思考,新问题。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的模型了。老命题,换个问法,就是换个思考角度,光这个,就是够让人激动的了。
看过《反脆弱》,之后的认知这是,一种珍贵的能力,稀缺的能力,甚至我觉得只是极少数顶尖人物才能拥有的能力。现在再用诸葛越老师的这个逻辑想来,我被反脆弱耽误的是总以为这种品质表现在大败之后的一个人的能力,比如,乔布斯这种人被赶出苹果之后。普罗大众就没有反脆弱了吗?关系的修复能力是不是一种很重要的反脆弱能力呢?跟先生或太太有了矛盾后,如何把好事变好事,情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