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主题教育开展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善用中医四诊法,以“把诊问脉”之姿“望”民情、“闻”民声、问“民意”、“切”民忧,推动调查研究“显真章”。
扑下身子“望”民情,查“病源”。“望”诊是中医四诊之首,也是最直观最为基础的一步。“望”得准,就能事半功倍,药到病除,“望”得不准就会贻误病情,无功而返。“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好的政策办法从来都不是坐在办公室“望”出来的,而是迈开双腿到群众中调研得来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就要牢固基础,扑下身子“望”民情,要坚持脚步向下、直插一线,不论是到车间码头,还是到田间地头,都亲自察看、亲身体验,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收集“最鲜活”的民情资料,把情况摸清摸透,把病源找准找实,为解决民生难题提供最准确、最基础的“情报”。
贴近群众“闻”民声,找“症结”。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现实中确实有一些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热情很高,但所办的事倒不一定是群众最需要、最欢迎、最能得实惠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一些干部没有倾听群众呼声、没有找准群众需求,才导致好事办不到点子上、好心没能换来群众满意。因此,调查研究中,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广开“研”路,直奔问题去,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深入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将“路”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里;更广开“言”路,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之“烦”列入问题清单,把群众之“难”纳入攻坚范畴,只有“带着问题回来”才能找准纠正偏差“校正仪”。
放下身段问“民意”,纳“良方”。调查研究是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寻得良策的“传家宝”。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调研时,总不忘问一句“为什么”,在一次次刨根问底中,问出了真情况、解决了真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躬身入局”的虚心谦逊在调查研究中诚问良策、寻觅良方,保持“空杯”心态,把自己当做讨教者、问计人,对于不了解的情况、不清楚的问题,要敢于丢掉面子,虚心向群众求教,和人民群众“同坐一张板凳”,用接地气、聚人气的家常俚语进行交流,将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先进做法转变为补足“经验缺失”的针对性对策,进而将良方“纳”上来。
精准把脉“切”民忧,解“顽疾”。医疾去疴是个长久的过程,“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调查研究亦是如此。“望闻问切”只看到问题还停留在“表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找出解决问题之道并落实才是“王道”。广大党员干部要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切准脉象,摸清规律,找到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对“小疾以微疗”,以观后效,对“沉疴用猛药”,以绝后患,做到因病施救,分类施策。还要强化调研成果加速转化,主动把“问题”变“课题”、把“思路”变“出路”、把“难点”变“亮点”、把“成果”变“效果”,让调查研究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有效利器”,也让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变化、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