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学习了很多知道了很多,却依然离大咖相去甚远。
除去运气机遇人脉努力度等等,单从知识学习来讲,无非是:
1.貌似学懂了其实并没有懂
2.大概学懂了可实践没跟上
3.学的太零散互相不成体系
前天听了个课程,介绍了职场人士的七个核心能力:
拆书帮介绍了四大核心能力:
沟通力/关系力/信息力/顾问力
所以,读书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我们不问“读懂这本书了吗?”而问“能用到你身上吗?”,不问“知道正确答案吗?”而问“你的职场核心能力增强了吗?”
而以上的几个核心能力,就可以暂时当作我们的路线图、大纲,以使知识形成体系。
关于成人学习,有三大常见问题。
一、没时间,没精力
1963年,密歇根大学的成人教育学教授麦卡卢斯基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
基本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经历之间寻求平衡,那些消耗个体经历的事情叫做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无论生存负载还是生存力量,都由外部和内部因素构成。
关于生存负载,外部负载主要指的就是工作,包括职场工作和没有薪水的家庭工作;内部负载,主要来自于个体不断发展的生活,希望想买房、想换车、想升职、想40岁之前达到财富自由。
生存力量的外部的力量源自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经济能力等,内部的力量,就是个人的能力和经验。
生存力量除以生存负载,就是生存余力。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这是一对矛盾:工作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望越高,就越需要学习,而学习需要生存余力,但压力越大也意味着越少的生存余力,你有想法,但没有时间报考和学习MBA,没时间读专业资格考试,甚至没有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
你看,认真读完一本书,也是需要消耗生存余力的。
二、看不懂记不住
阅读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所以常规意义上的看不懂、记不住,并不是主要的问题。
转变主体。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的改变。
三、看不下去
你不要因为读不完一本书而心中有愧,况且怎么样才算把书读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标准。
上学期间,我们的读书方法是对书本负责的极致,而事实上读书应该是为我们自己负责,尤其是在读那些致用类书籍的时候。
第一个原因,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第二个原因,读得越多并不见得用的就越多。
现在回忆一下,近年来你彻底读完的一本书是不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你读过最后的一本书,是不是为你创造的价值最多?答案恐怕是:未必。
第三个原因,只要我们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远值回书价。
这是拆书的理论基础,拆书帮的方法可以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非常简单快捷,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而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改变。
-end-
回想一下,你以前的读书方法,是以书本为中心,还是以自己为中心?
我是无限爸爸
希望我的文章对你能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