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馨是家里的独生女,前些天因为找男朋友的问题跟父母闹翻了。那几天,她总是哭丧着脸拉身边的人诉苦:“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明白呢?我一再跟他们解释,不是我不愿找男朋友,是我还没遇到合心意的。而且,我现在没找到,以后找嘛,他们怎么就断定我会嫁不出去了呢?我还年轻啊!”不过,听者除了对她表示深切同情外也实在帮不上什么忙,毕竟,在她们心里其实也咽着类似的苦水,只是她们没有吐出来罢了——唉!天下的父母,那么不同,又那么相同。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馨馨某天却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满脸的灿烂笑容。其她人笑问她:难道是终于跟父母谈拢了?
她摆摆手:才不是咧!他们还是老样子,是我自己开窍了。昨晚躺在床上,我思来想去睡不着,将这几天与父母百番争辩的细节细细的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蓦的,我恍然大悟:
跟谁讨价还价都好,就是不要跟自己的父母争辩,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胜算都太小了。
第一,从道德层面上讲,他们是生你养你的父母,与他们面红耳赤的去争论,无论争论内容是什么,在外人看来,你的行为就是不敬不孝。所以,你的争辩在道德上首先就矮了一大截。
第二,从思维方式上讲,你讲究逻辑、讲究以理服人,但作为上一辈的父母在处理自己孩子的问题时往往没有逻辑可言。他们做出判断的依据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自己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念。因此,你们的争论发展到最后往往就成了各说各话,互不相干。
第三,从效率层面上讲,你讲求一个问题一次解决的高效率,而他们,由于记性和接受能力不再年轻,往往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同一个问题。这样,在你与他们争辩的时候就不得不为了让他们明白你的观点而与他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纠缠不休。
第四,从效果层面上讲,就算你最终成功说服你父母接受你的观点,很多时候效果也只是一次性的。你会发现,他们昨天对你点头称是,今天一早起来可能就忘了,然后,你们不得不重新开始一番论战。
第五,从必要性上讲,若干年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你会发现,今天跟父母争论黑白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没必要的。跟生意场上的伙伴,跟陌生人,甚至跟朋友和爱人常常得是非分明,争论常常是必要的,但,你跟父母,你们之间特殊的血脉关系模糊了很多问题的界限。究竟谁对谁错?究竟谁输谁赢?你总是很难找到一个能让你问心无愧的答案。
所以,最终把我从“我到现在还没有男朋友究竟是谁的错?”,“我最终会不会及时嫁出去?”这场看似无休止的争论中解救出来的是我面对父母责问的新态度。经过一番分析,我明确了父母责问的本意无非是:
1,关心我的终身大事
2,想提醒我是时候为自己的终身大事考虑了。
所以,我不再费口舌去证明现在没有男朋友不是我的错,而是尽量清楚的跟他们解释我对于自己终身大事的理性考虑,为的是顺着他们的关注点让他们明白,我不是没心没肺的,是把重要事情放在心上的,并安慰他们不必为他们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女儿担心。我不是没得选,只是想找一个配得上我的,才不枉他们二老二十多年来的辛勤培育。
——嘿!这么一说,我父母立刻没话了!马上转怒为喜啊,家里终于恢复太平!
其她人听了都替她叫好。
确实,对于父母为我们做的很多事,理解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比评判他们所用的方式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