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继续读《野叟曝言》(第十八回)
二、继续读《引力》(40-71)
三、继续读《财富自由之路》(126-142)
四、在这种死去活来的折腾中,也渐渐地淘到了一些金子:
要想激活学生的感情与思维,首先要激活自己的感情与思维,一篇感动不了自己的文章,就感动不了学生,一篇不能让自己惊异的文章,就无法让学生惊异;
课堂上必须用大问题贯穿始终,大问题的水平,决定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程度;
学生更关心与自己生命、生活高度关联的事物,因此,要在知识与学生生命之间找到关联;
素面朝天,不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话去欺骗学生;
……
一言以蔽之:修辞立其诚。
摸爬滚打久了,就懂了。要在课堂上说好话,关键还是自身要有真东西。(魏智渊)
肚里没货,硬往外倒是不行的。
我习惯于不备课(不提前看文章),因为一旦提前看了,正式上课时就没新鲜感,没激情了。
如此,竟能上出好多自以为傲的好课。
当然,这适用于老教师。
要说不备课就上课,是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呢?
其实,我毎天都在备课,研读教学理论书籍,向优秀教师讨教(跟踪人家的微信公号);阅读各类书籍,促进认知迭代,探索科学前沿,磨练文学专业本领。
一句话:长线备课,以钓上课大鱼。
后来开始做教师培训,好几年的煎熬。
你讲的每一句话都很对,可是,就是进不到教师心里去。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明白,那些正确的观点,你可以从书上搬到你大脑中,再讲给别人,可是,它终究不是你的,你也无法把它变成别人的。那么,怎么把它变成你的?
实际上就是一个问题:如何让知识拥有生命?
这个过程很漫长。大量的阅读汲取,敲骨吸髓般的啃读,实践中的反复操作……一些句子活起来了,一些概念活起来了,最后,再一点一点地连成片,连成结构。
渐渐地,一些联结建成了,一些条件反射形成了。
在一些领域,渐渐一剑封喉。(魏智渊)
知行合一,真正活出来了,言说才有力量,也才能撼人心魄。
这是硬功夫,要靠扎实地积淀。
我也在竭力地思考修辞问题,然而,演讲本质上仍然不是修辞,而是关乎思想与人格。这才是最深的体验。
演讲或对话关乎思想,尤其是对话。现场的本能反应,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实践中千锤百炼的结果。这意味着,思想在潜意识中准备好了,随时根据话题在场景中涌现。一旦你在相关领域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那么,你的演讲或对话,自然就具有了穿透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演讲或对话,乃是一种反馈。
我后来特别相信费曼原理,就是这个道理。凡是不能通俗易懂地讲给别人的知识,都代表你并没有真正地获得。
演讲或对话,或者说说话,更关乎人格,这是最深一层的体验。
说穿了,你要为你说的话负责,这是最难的部分。是这一部分,让说话变得慎重。毕竟,我们说过太多情境中的话,并没有兑现,虽然也没有人去追究。但是,说话的终极修炼,在我看来,仍然是“修辞立其诚”,是谨慎地说出每一个句子。因为你说出来后,就代表你相信,你承诺,你将践行。(魏智渊)
如果有一颗坦荡荡的心,就不必在手势、表情等末术上下功夫,只要有思想,到时候自然会涌现。
极为赞成这一句:如果你还不能用浅显的语言说明白,那就说明你深入得不够,还没有彻底弄明白。
四、今晚上课让初二学生自由阅读(《书屋》《看天下》),小伙伴们兴致高涨,结果拖堂半小时。
窃以为,对于初中学生,多给他们读写的自由,不必费那么多口舌讲解,语文读写能力就上去了。
饶有兴致又自发成才,多好哇!
可是,我们语文老师想不开,不敢放手。结局是学得乏味,举步维艰,了无生机,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