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体系。
那么,什么是理法方药呢?我们以一个常用的方子桂枝汤为例,来先初步地了解一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常用的五味中药,这五味药以一定的量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组成的方就叫做桂枝汤。桂枝汤能够调和营卫,主要用来治疗营卫失调的病症。
那么,什么是营气和卫气?为什么会出现营卫失调,营卫失调的异常表现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医理。调和营卫是治则治法,方子为桂枝汤,方由药物来组成。所以简单来说,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理是指中医理论,包括医理,哲理,事理;法是法则、法度,主要是指诊法和治法;方具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所组成的方剂。当然,方也包括其他治疗方法;药是指各种种类的中药。理、法、方、药就是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分析病因病机,辨清证候,确定治则治法,然后组方遣药。理法方药环环相扣,以理统法,以法统方。
中医学这一理论体系的特征主要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藏象、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先说说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这些古代的哲学思想与中医的关系非常密切。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是哲学思考的基本问题。哲学是智慧之学,中医与哲学的紧密结合,显示出中医的大智慧。气一元论是古代先贤认识世界与生命问题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这一思想不仅为中医学整体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是构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气”与“气化”实现并推进着生命过程,使得生命规律具有了联系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气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比如我们在中医学当中经常会提到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从脏腑的角度而言,有脾胃之气、心气、肺气、肝气以及肾气;从发病的角度来讲,有正气和邪气等等。阴阳学说以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来论述天地之道,事物和现象在阴阳二气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等作用下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医学用阴阳学说来认识生命和健康,并且指导疾病的诊断和养生治疗。比如《内径》中讲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诊断上有“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等等。阴阳的思想无处不在,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五行学说主要是应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规律来认识世界。五行学说的系统论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系统框架的建立。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医学的方方面面,辩证论治作为诊疗特点,力求把握生命信息的整体反映。藏象、精气血津液神和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中医运用“象”思维,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来研究“活体”状态下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实现了从实体脏器到综合功能的转变。比如中医对心的认识,《内经》是这样说的,“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开放系统和生命过程。经络揭示了人体内外上下的有机联系,是人体特殊通路和信息传递系统。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