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间谍过家家》第一季开播之前,我对这部作品没有任何了解。在B站几位杂谈up主的推荐下,才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一探究竟。出乎意料的是,动画第一集就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恰到好处的笑点,以及轻松日常的叙事中包含的严肃思考,抓住了我的眼球。在《辉夜3》依靠它几乎完美的结尾篇“登上神坛”之前,我基本将两部作品视为同等水准的佳作。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犹疑的疏离感也开始在心中滋长。究竟是故事中的哪一点让我不得不持保留态度?
毫无疑问,故事中三人组成的是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式家庭:华丽的大房子,丰盛的佳肴,宠物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切的保证是黄昏作为特工所要执行的任务;换句话说,黄昏用国家情报行动的经费支撑起了这种美好而华丽的生活方式。从一开始,三人的家庭生活就不是正常社会逻辑中的自然产物,而是特定政治背景下的畸形儿。看似触手可及的中产理想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在苦苦追寻“世界和平”,但只要黄昏的任务结束,奥斯塔尼亚(Ostania)与维斯达利斯(Westalis)之间的长久和平到来,一家人虚无缥缈的中产生活就将不可避免地瓦解。两国剑拔弩张意味着黄昏一家和睦关系的继续,两国和平共处则意味着三人幸福生活的终结。这一位于“国家关系”与“家庭生活”之间的悖论,揭示了故事中理想化中产家庭的虚假本质。
当然,作为一部以轻松日常为主打的喜剧作品,加之作者信誓旦旦的“Happy Ending”承诺,本故事大概会以家、国问题双重解决的大团圆结局收尾,作者估计也会加入部分情节,让一家人的中产生活在任务结束后依然为继。
即便如此,这一充满矛盾的设定还是成为了对现实历史的某种真实隐喻。故事中东西两国的原型正是二战后分裂的东西德,而故事的历史背景也无疑是美苏冷战。或许由于不想引起过多争议,或许冷战式的意识形态对今天的观众已近乎失效,作者选择将东西两国的矛盾简化为国与国的政治冲突,并借许多人物之口,将其抽象为“和平”与“战争”的较量。
但是,如果我们把故事设定放回冷战的历史背景中,就会发现,虚构与现实何其相似。二十世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规模福利国家化与中产阶级化,正是对苏联这一巨大威胁的直接回应。两大阵营针锋相对之时,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了竞争中的关键指标,而使大多数人过上相对平等的充裕生活,也成为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抗苏联式平等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上世纪的西方中产阶级社会并非历史的必然或自然;相反,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特殊存在,是某种历史的“例外”。
与黄昏组建的家庭一样,这一中产社会为应对一个巨大的外部威胁而产生,也势必因威胁的消失而分崩离析。当九十年代的人们为柏林墙的倒塌和铁幕的升起而欢欣鼓舞时,几乎没有人注意,一道新的墙壁正在西方国家内部缓缓筑成。随着新自由主义的迅猛发展,曾经占据资本主义大多数的中产阶级迅速缩水,而超级富豪与赤贫阶层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人们以为会随和平到来而永远存续的生活方式逐步消失,劳埃德,约尔与阿妮亚的家庭也终将渐行渐远。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西欧,日本还是美国的中产群体都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一部构建中产理想家庭的作品受到广泛追捧,并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可以说,这一中产式幻梦几乎带有某种“怀旧”的性质。显而易见的是,正如仍在继续的俄乌战争所提示的那样,冷战的终结并未带来福山口中所谓“历史的终结”;相反,它却导致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成就的中产阶级日渐萎缩。受此影响,一个剔除了冷战意识形态的中产式怀旧便成为了十分甜蜜的补偿品。
然而,故事中的情节仍在诉说着比怀旧更陈旧的主题:只有所谓的和平到来,幸福美好的中产阶级生活才能永恒不断地持续下去;而维持这个虚假的中产家庭的全部意义,也恰恰是完成西国的任务,并追求最终的和平。它似乎传达了一条讯息:只有大家都成为西方意义里的中产阶级,只有每个人都坚持西方式的中产生活,问题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和平才能永久地到来。这与撒切尔夫人的那句著名的宣言:“你别无选择”(There Is No Alternative)几乎如出一辙。一个从新自由主义的阴影中诞生的怀旧想象,却不断地加强着典型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何尝不是一个极具症候性的当代现象?
毋庸置疑,《间谍过家家》是一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它出色的娱乐性不应被低估。但是,我们也应明白,它不过是一场关于中产生活的幻梦。于是我不禁要问,梦醒之后,该怎样?我想我们尚未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