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现代文明中,恐怕没有哪个领域像科学一样获得了这样崇高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权威。
单就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来讲:在150多年前,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合力,最终导致国门被船坚炮利打开,科技几乎一夜之间被祭上神坛。于是有了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到20世纪初对赛先生的强烈呼吁,再到80年代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然后是当下的科学发展观。试问,在哪个国度能有如此视科学为圭臬的热烈现象?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二
曾听说一个段子,说:80年代,小孩子被教导不要吃糖,要多吃碳水化合物,这对身体好。对此,你忍俊不禁,笑那个时候的人没文化,这个文化主要是指科学素养。但若稍稍回忆下2011年3月日本核泄漏后发生的我国居民疯抢食盐以抗辐射的情景,这和“多吃碳水化合物,别吃糖”的现象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就拿本人来讲,在2004年上大学前的若干年,也是听信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若多吃了,蛋黄里的胆固醇会增加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有信奉者将一天一个鸡蛋进阶为一天一份蛋清——直接摒弃掉那低调的映射着金黄色、质地厚实的实际上富含多种矿物质最具营养成分的蛋黄。即使到上大学后,读的是生物学,关于鸡蛋的吃法我是仍信那个说法(更多的是成了习惯),但我会吃上两个,这个行为与科学认识无关,与年青时都有的反叛以及行动后并无身体不良反应的践行结果有关。直到两年前,看到一篇关于“科学吃鸡蛋”的综述,才知道“一天吃一个鸡蛋”是科学结论,正常人“一天吃五六个鸡蛋”没关系是科学结论,不足5岁的小孩子要多吃蛋黄也是科学结论.......天啦,活着真是复杂,我该如何是好?实际上,鸡蛋还是那个鸡蛋,吃货还是那个吃货,只是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完善它的结论。换句话说,科学发展的越快,则意味着它之前的结论越不完善,而且难免越错。
笔者读生物学7年,从事生物技术研发也有3年,自我评估算不上是虔诚的科技工作者,曾几次三心二意。“虔诚的从事”那需要太多的因素给予支撑,不在此篇讨论范围。离开一线技术研发已有两年,对科技的热诚只增不减。加之最近做通识阅读,兴趣和思考偏注于科学哲学。在互联网时代下,认为仅仅关注于层出不穷的科学前沿研究是不够的。囿于对生命健康空前的追逐,那些新出炉的科学研究还未经岁月的沉淀,就在互联网技术下争先恐后的侵入普通人的生活,实在让自己应接不暇,几乎有不得安宁的感觉。正如前之所述,各国,各大学,各研究所,各大企业,其科技研究竞争已成白热化,导致研究成果的更新也快。上个成果还未践行,新的研究就推翻了这个结论,并又提出了新的研究结论。真是你方还未唱罢我就登场,好不热闹。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帮我们过滤信息的机构很多,但又不知相信哪个。于是人人都暴露于这纷繁的信息闹市中。有效的信息谁来过滤?恐怕最能信任的只能是自己。然而,挣得一份得以满足基本生活的口粮已是疲于奔命,如何能在这之余,再去进行海量信息的甄选?真是难煞人也。
三
是不是有些绝望?倒也不必。科技新知识,并不是天上掉馅儿饼,其产生也有其自己的逻辑。且这些逻辑知识,比起利用这些逻辑产生的知识要少许多。如此,掌握一些科学得以诞生的逻辑知识,对于甄别海量信息是不是一条捷径呢?这是一个设问,留待您思考。
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的阅读和认知,整理一些,作为一个系列推出:科学究竟是什么?以供兴趣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