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于悦读
叶小鸾,字琼章,明末清初的才女诗人。母亲沈宜修,姐姐叶纨纨、叶小纨都是著名的女诗人、女作家,号曰“一门四秀”。父亲叶绍袁,天启进士,工部主事,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
叶家,人人爱读书,个个能作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之下,小鸾从小聪慧,书法、绘画、音乐都很擅长。
然而,彩云易散,明珠易碎。如此才情卓绝的天才少女,却在婚礼前五天突然病逝。
01
少时离家,聪慧多才
叶氏夫妻是明清史上有名的恩爱夫妻,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且个个都聪明好学、富于文思才情。
叶小鸾,就是他们的三女儿,也是最有才华的一个,甚至超过了弟弟叶燮。叶燮乃是诗论专著《原诗》的作者。
彼时,重男轻女思想极重。又因家贫乏乳,子女众多,同时也惦念嫂子张倩倩子女早夭,母亲沈宜修便将六个月的小鸾送予张倩倩、沈自征抚养。
据沈自征回忆:“汝生六月,襁褓而来,眉目如画,宛然玉人。”可见,小鸾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美则美矣,她还聪敏早慧,自小就显现出不凡的才华。
舅母张倩倩,风度潇洒、漂亮兼具才学。张倩倩得小鸾后,对她爱若掌上明珠,视如己出,悉心教导其知识。
小鸾三岁,被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不久便都能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四岁能诵《离骚》,教不数遍,便能解其文意。
有次,舅母又教她识字,隔天故意拿错字试探,小鸾诧异地说:“非也,母亲有误耶?”
此等聪慧,令张倩倩大为惊叹,且对小鸾怜爱更甚。张氏曾对沈宜修说:“是儿灵慧,日后当齐班、蔡。”
天启五年,叶绍袁中进士,举家欢庆。而彼时张倩倩已染病,无力照料小鸾。故将叶小鸾送回叶家。
一天傍晚,全家人坐在堂前看月色,月华初上,清冷的月光照着院中的疏枝密叶,影影绰绰,风竹萧萧,景色如画。母亲沈宜修触景生情,随口吟出“桂寒清露湿”,下句接是什么呢?
母亲还在沉思,一旁的小鸾却接道:“枫冷乱红凋”,足见她的才思敏捷,有谢道韫的柳絮因风之思。
十二岁,小鸾随父到南京金陵,教之学咏,从此出名。叶小鸾十四能弈棋,十六善音律,清泠可听。
她又擅绘画,她所作的山水及落花飞蝶,无一不栩栩如生,韵味十足。
02
绝色早熟,喜清静厌繁华
初回叶家时,叶小鸾专程找了一株腊梅树苗,并亲手种下树苗,以纪念舅父舅母的养育之恩。
据说那株腊梅,历四百年的风霜雨雪,依然老树虬枝,成为午梦堂仅存的遗物。
而张倩倩,其丈夫远在千里之外,家中无人撑腰,且身边又没有亲生儿女,在夫家倍遭白眼冷遇。
现在,相伴近十年的养女又离开了她,她便整天以泪洗面,郁抑不堪,不久便病情家中,卧床不起。两年后,年仅34岁的张倩倩便结束了愁病缠身的一生。
舅母逝去后,叶小鸾极其悲痛。感念张氏十年疼爱抚育之情,叶小鸾悲痛地写下:“千载恩难报,重泉哭不闻。年年春草色,肠断一孤坟。”
诗中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正预示着叶小鸾的早熟。
而叶小鸾不仅才情惊艳,容貌更清丽出众。就连她的父母,都曾不吝夸奖过其绝色芳姿。
沈宜修在《季女琼璋传》写道:“儿鬒发素额,修眉玉颊,丹唇皓齿,无妖艳之态、脂粉之气。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
若与梅花相比,梅花则略显单薄,比不上她肌肤的丰腴;若比之海棠,又叹海棠少一份她的闲雅清幽。
叶绍袁也赞女儿的绝世之姿,小鸾却愠然作答:“女子倾城之色,何所取贵,父何必加之于儿?”
可见小鸾不愿作琵琶女,她认为,女子不应该是别人的掌中玩物,唯有才德二字,才是美的体现。
她性格高旷,厌繁华,视金钱若污物,淡然无求。无论春夏秋冬,她总是素衣素颜,无半点奢华之念。沈宜修后来回忆,之前为她做了几件新衣裙,想让她换掉身上穿的旧衣。可直到小鸾离世,那几件新衣仍然未动。
小鸾又爱清幽恬寂,生性清淡,不分寒暑,静坐北窗下。一炉香相对终日,临帖王子敬《洛神赋》,或怀素草书,终日里只愿与琴书相伴。
人因知晓而不安,多思促使小鸾深刻,同样也使她悲哀。
03
天妒奇才,昙花一现
叶小鸾如此美好,却在诗一样的年华,花一般的青春中,无声无息地走了。实在让人仰天长啸、扼腕叹息!
《午梦堂集》,是叶绍袁编著的家庭文集,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化家族的气质,它飘逸,清空,知性。其中,以叶小鸾的诗词最为灵异突出。
她的诗词,清丽淡泊、娟秀高雅、清新哀艳、灵气逼人,留有作品《返生香》,如那首《虞美人·看花》。
虞美人·看花
阑干曲护闲庭小,犹恐春寒悄。隔墙影绕一枝红,却是杏花消瘦旧东风。
海棠睡去梨花褪,欲语浑难问。只知婀娜共争妍,不道有人为伊惜流年。
杏花,花开时是何等的热闹,充满着勃勃生机。曾有诗赞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依旧是隔墙一枝红,而她感受却是“杏花消瘦旧东风”,何其凄清与孤寂。再看其他的花,海棠已睡,梨花也已褪下枝头,想要问候一声也不能了。
自进入青春期,懂得人间情爱以来,叶小鸾目睹太多的婚姻悲剧。
大姐纨纨在叶小鸾不满周岁时,就由父母作主许配袁若思的三子。婚后七年,叶纨纨日日以泪洗面,最终不得不返回娘家暂住。
小鸾深感婚姻不能自主、命运难以把握的无力。在压抑与痛苦中,她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迷惘。
而在此时,早有婚约的昆山张家,向叶家提出要为长子张立平与叶小鸾完婚,叶绍袁欣然同意。
张立平也是一位文化之人,知书达理,才学相当,二人的婚姻可谓门当户对、天作之合。然而,对婚姻十分恐惧的叶小鸾,以身体不佳为由一再推迟婚期。
九月十五日,张家送来催妆礼。是夜,叶小鸾忽发重病。
据说,张家公子早闻知叶小鸾的才貌,十分心仪。在得知未婚妻病后,又急又怜,想自家经济比叶家稍好一些,早些迎叶小鸾进门,由他亲自照顾,叶小鸾也会好得快些。
不料,婚礼仪式提前,让叶小鸾忧思更胜,病情迅速加重,眼看着婚期将近,竟卧床不起。
1632年十月十一日,一代才女叶小鸾于婚前五日过世,年仅十七岁。
叶小鸾的过早离世不免让人觉得可惜,同时也留下一个谜团。她的离世,果真是天妒奇才吗?结合小鸾的经历和性格,我更倾向于以下两个因由:
一则,她过多地感触了舅母和姐姐的不幸婚姻,浓浓的阴影包裹着她的思想,婚姻于她而言犹如洪水猛兽。
二则,她知书达礼,深受《牡丹亭》、《西厢记》的影响,内心深处渴望着爱情和婚姻自主,逃不开的包办婚姻,使她心生无望。
叶小鸾满腔的愁绪无处诉说,而婚事又催得过急,无形中加重了她的恐惧心理,致使她的病情加重。就这样,一代才女叶小鸾香消命殒,如昙花一现般消失。
扼腕叹息之余,我不禁暗想,若叶小鸾生于现代,正值花季年龄,或许会在象牙塔中快乐地学习、生活。
轮回几世,小鸾定也会再回到你我身边,如民国的林徽因,不就有叶小鸾的影子吗?但愿,今生她不再是婚姻的牺牲品,活得更加自我,光彩夺目,明媚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