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年第二天。傍晚时分,听说有雪要来。
“晚来天欲雪”。
此时,没有“绿蚁”漂浮的新酒,没有泛着暖光的红泥小火炉,也没有可以共饮三两杯的友人。
都无妨,有雪已经很好。屋外,可有夜雪折竹,也无需理会,那是明晨的事情。
当下,还是继续手头没有做完的事情。
“留得残荷听雨声”。最早只知道这句诗出自晚唐,作者却不知何人。闲来无事,索性查找开来。竟然是李商隐的诗。有些诧异有些欣喜。诧异是这首诗竟不在《唐诗三百首》里,欣喜的是,这么好的诗非李商隐莫属。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时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调任兖州观察史,没想刚到兖州就病故了。崔戎不仅对李商隐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兖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
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年),当时李商隐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家的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以景结情,不仅景中含情,且有声有情,声情并茂的小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为枯,一为残,究竟怎样?也罢。
随心就好。
竹丛里的船坞,深静的一尘不染,临水的亭榭也分外幽静,此情此景,令诗人想起崔家二兄弟,思念之情飞向远方,怎奈却隔着一座又一座的城池,天空里的阴云连日不散,因而使得霜飞的时节也姗姗来迟。愁绪正浓的时候,诗人突然看到亭边满是枯残的荷叶,常理来说,看到残荷,本该愁上加愁,可是,诗人笔锋一转,若是下雨的时候,雨滴,滴滴答答地打在残荷上,也是极其美妙的。如果生命注定是流浪的,那就在这雨打残荷的意境中,停留一下吧,生命仿佛忽然之间有了意义。诗人的悲悯,或者随遇而安,跃然纸上。
《红楼梦》第四十回,也提到这句诗,林黛玉说:“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诗,以后咱们就别让人拔。”
想来,林黛玉也是李商隐的知己啊。
2
蒋勋先生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李白,现在,越来越喜欢李商隐和李后主了,不知是否与年龄有关?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李商隐。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收录了22首,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
唐朝诗歌经历了盛唐、中唐的鼎盛,似乎已难以为继,到了晚唐,李商隐的横空出世,为唐朝诗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少时读李商隐的诗,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题”诗。
上古的时候,因为文学发展水平所限,诗歌是没有名字的,人们通常以诗歌首句的前两个字为题,如“关雎”、“静女”等。
当所有的诗歌都有了名字,却不给自己的诗歌起名字,这个人就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发明者。包括“锦瑟”在内,李商隐的无题诗有数十首。
为什么诗无题呢?
大概是作者本身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字词表达诗中意境吧。索性无题,一个无字,可以包涵所有。无题,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个人自顾自的讲着心事,缠绕也好,凄美也好,孤独也好,悱恻也好。都是自己的。
情感不就是这样吗?生命不就是这样吗?
我们在读李商隐的诗,有时候,明明这一句读懂了,转而下一句就茫然不知,是啊,世间万物万事哪里会一目了然呢,这种缠绕每个人没有呢,这该就是那么多人喜欢李商隐的缘故吧。
我们在读“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时候,是不是会在心里想,这不是在说我吗?思念一个人,想见,见不到,难过悲伤,好不容易见到了,还要离别,又是难过悲伤。生命就是这么缠缠绕绕,不可掌控,无法释怀。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这些诗句里,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影子呢?
3
《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除了《乐游原》,并不多见,他的诗大部分以词采“华艳”著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有人说是李商隐写给友人的,有人说是写给妻子的。后有人考证,说李商隐写这首诗时和妻子王氏过世,都在同年春夏之际,即便妻子去世在先,义山写诗在后,在当时交通不便信件缓慢的情况下,也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这种推测成立,那么这首《夜雨寄北》实在是伤心之作。诗人在巴山雨夜对妻子幸福的遥望,在现实里怎样落空,其间的伤感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会深深地感动于这份遥望,一边天人两隔,一边还是浑然不知的深情遥望。同我们现在信息迅速的情侣相比,那份遥望是不是更真切?更深挚?
一首诗,在创作之初是作者的,到了后来,就变成读者自己的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一种解释都有存在的理由。
但诗哪里是可以拆读的呢?
一首诗,你觉得她美,可以走进你的心里,这该就是读懂了。
古诗词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4
李商隐的诗,在过去文学史上被称作“艳情”诗,“艳情”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是有贬低意思的,似乎一个人,就该把自己的私情隐藏起来。而李商隐面对自己的私情很诚实,不遮不掩,这或许是,那么多人喜欢李商隐的真正原因。
晚唐社会的衰败,童年的困顿,仕途的失意,亲人的生死离别,身体的羸弱,爱情的不堪,构成了李商隐庞大复杂的情感世界。
“白日放歌须纵酒”、“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举杯邀明月”,这是李白的豪情、大气,也是那个时代的豪情、大气。在李商隐的诗里,我们看到的,即便是哭,也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这也是时代衰亡的表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客散就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这情景都是晚唐的感觉,大时代已经过去,李白走了,杜甫走了,就剩下一个人了,孤独,凄凉。明明知道已经结束了,还是不甘心,还要拿起红烛,看看残花。
一个人的生命里,谁不是这样呢?那些缠绕的情愫,怎样梳理?幸好还有李商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这首诗里,李商隐为我们描绘了晚晴的美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她的美好,我们现在不就是用“晚晴”来形容老年的美好么?
同时代的杜牧也有一首类似的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红叶好?还是二月的花好?是春天好?还是秋天好?谁人可以说的清呢?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李商隐不见得就是一个哀伤、没落、颓废境界的诗人,相反的是,要在这个哀伤、没落、颓废的时代里,找到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
在李商隐的诗句里,转转停停,晚唐的挽歌,尽管华丽,还是在迷幻中渐行渐远了。感觉已是夜半时分了,便沉沉的睡去。
希望梦里会去晚唐。
希望梦里会有初雪。
醒来,已是新年第三天,晨晓时分。
窗外,昨夜的雪,刚刚才到,这雪,是从你那里来的吗?路途实在太远,真该好好歇歇脚,不是吗?
在等,等那人,那树,那城,都白了头。
“何当新酒炉火旁,却话长安晚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