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到7月17日,只要登陆支付宝就可以抢全国消费券,当天抢当天用,每天都可以去领一次。听起来很不错,对不对?!
所以7月1日第一天,我就兴致冲冲地去抢了,难度并不大,很容易就领到了。但一天结束后,我发现只有一张10-2的优惠券在买日常水果时用掉了,另外两张30-5和60-10还好好地躺在那里。
小伙伴听说我还有消费券没有用完,就跟我说:要不要想想还有什么要买的?
我立即否决了,当然不要啦!
如果刚好要买什么东西,用上了优惠券,那叫褥羊毛。如果为了用优惠券而去思考再买点什么计划外的东西,那就叫败家了。
1
就好像刚刚过去的“618”,相信很多人利用这个电商节日褥了不少羊毛,但也有不少人因此乱花了钱。
我平时很少会打开某宝,除了618和双11期间。
去年双11,我有两样很想买的东西,一个是电动牙刷头,家里已经没有存货了,特意等到双11才来下单的;一个是迷你豆浆机,放在心愿清单一段时间了,趁着双11有比较大的优惠想抱回家。
按照计划我乖乖地只买这两样东西就对了。但是,在准备下单时我发现这两样东西加起来已经有500多元了,如果再买150元的话,还可以跨店满减40元。
为了这个满减,我忘记了原先的计划,开始往购物车里放不太需要的、原本没有打算买的零食和其他一些小东西。
再次准备付款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声音——为了减掉40元,我竟然买了100多元计划外的不是太紧急太需要的东西,我这是在干嘛呀,是在褥别人的羊毛,还是反被别人褥了啊?
幸好反应及时,最后我还是乖乖的只买了计划内的两样东西。
今年618,我发现某宝又可以跨店满减,但我已经学聪明了,乖乖的只买了自己计划想买的东西就关闭了app,最后只花了100大洋都不到。
为了满减而凑单买东西,你以为是褥了羊毛,其实是掉进了商家挖好的陷阱,最后很可能是不知不觉间花了更多钱。
所以不管是线下购物,还是线上购物,我都会提前想清楚我要买什么,最好能列个清单,按照清单办事,超出清单外的就要好好想想——我是真的需要它,还是因为优惠满减而凑单买了它?
2
不仅如此,在618和双11期间疯狂囤日用品的习惯也可能需要改改了。
小伙伴的一个同事,很喜欢在电商节囤日用品,比如纸巾,一买就是一两年的量,非常壮观。
也有一部分人,明明家里的存货还没有用完,但看到有优惠,还是会忍不住继续买买买。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香港,在屈臣氏买东西的时候,无意听到一对年轻夫妇的对话——
女:这个牙膏我们买几管吧,有优惠呢。
男:上次买的还没用完呢?
女:可是挺优惠的呀,多刷几次牙不就用完了,买吧。
然后我看到他们真的买了很多很多牙膏。
有优惠有活动就一定划算吗?不一定哦。
以纸巾为例,买一年的量是很占空间的,花几百万买的房子,难道就是用来堆纸巾的仓库吗?这个仓库费会不会有点贵?为什么不留给商家去支付呢?
事实上,像纸巾一类的日用品不管是线下的商店还是线上的电商,都会经常搞活动的,根本不用一次性囤太多,囤一两个月最多半年的量就差不多了。
另一方面,在家里囤了太多的东西,使用的时候还会因为物资充足而大手大脚消耗,或者为了尽快用完以免占地方而故意大手大脚消耗。于是,原本一年只需要10包纸巾的,你可能会消耗掉15包。
还有一方面,有些东西是有保质期的。因为优惠买太多用不完,最后过了保质期还没开封也只能扔了,也是一种浪费啊。
所以,买东西的时候最好遵守用完了、家里没有了再买。保质期比较短的,食品类的,护肤类的最好吃多少用多少买多少,再优惠也不建议囤。
3
去商场、超市和商店购物也是,我们很容易就会被所谓的特价优惠给带偏了,或者被推销员口中的史上最大力度的优惠给忽悠了。
我自己就深有体会的。
有一次我去买牛奶,刚好超市有优惠活动,站在旁边的推销员极力让我一口气拿两箱,说这样的优惠力度很难得,以后可能就没有了。
事实刚好相反,我买了一箱牛奶,喝完了再去买时,发现优惠力度更大了。
又有很多次,我去买水果,那家店的水果我常年光顾,对他们的活动套路优惠力度以及水果价格的波动都很清楚。
但是我是常客,店员却经常是新的,于是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看到我去店里站在某款水果面前,就会跟说——姐,这个水果今天搞特价哦,明天就没有那么优惠了。
这时我就会扭头对小伙伴小声说:这个水果后期大量上市时还会更优惠的,我们等那时候再买。果然后来就真的更优惠了。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再不买以后就没有这么优惠”的鬼话,你要相信以后可能会更优惠!
关于花钱还是有蛮多门门道道的,在消费券、优惠特价和满减面前,你是褥了羊毛呢,还是不知不觉间花了更多的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