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讲的是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体制,对中西方文化我没有那么深刻的洞察,我就想谈一谈我从小到大对学习这件事的一点体会,管中窥豹而已。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给我灌输了一个思想,简单粗暴。只要你能够考上实验学校或者外国语学校(当地的两所名牌初中),那你就一只脚跨进了省靖中(当地最好的高中),只要你考上省靖中,那你就一只脚跨进了名牌大学(当时小,除了清北也不知道有哪些名牌大学)。我就这样满怀憧憬的看着父亲,父亲也满怀期望的看着我,就好像自己的儿子一只脚已经跨进了清华,多么开心的父子俩。那时候也不懂什么事,上课的时候还会开开小差,家庭作业做完之后也会和同学对对答案,就这样几年就过去了。
上初中,真的很抱歉,愧对了父亲的期望,没能够考到那两所好的初中,在当地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读着书。父亲可能的对我的期望也没有那么大了,我也感到了危机感,那时候的我开始觉得和名校无缘了。很幸运的是,初中有一个不同于小学的制度,那就是将一学期两次的期中期末考变成了月考,而且每次都要排名次。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激励,我可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对排名很有意思(我想可能是因为梁山泊一百零八将都有个排名),所以每次考试我总是想着名次考的好看一点。第一次月考,全班第三,当时还挺开心的。父亲也有些不一样了,这时候他又鼓励我说,现在虽然初中不是很好,但是只要能够保持这个名次,考省靖中还是很有希望的,后来每一次月考父亲都特别的关心。可能他更加关心的是排名(和我一样),压力到没有给我什么,考不好也没有骂过打过我一次半次。初一初二都顺风顺水,总能够保持在前十,到了初三最关键的一年,成绩总是上不去(数学老师我不喜欢,从小老师对我的影响很重要)。那时候,家里人都觉得能够考上第一中学已经很不错了(当地第二好的高中),当时填报志愿是考前填的,如果我填了第一中学考不上的话就只能去不入流的学校了,如果不填第一中学就算分数比一中的分数线高那也只能去比它差一点的学校,这个时候就很为难了,母亲觉得应该求稳,我和父亲意见相同,决定赌一把,就填一中。后来,我们“赌赢了”,全家人都很开心(当时只有父亲和我站在了统一战线上,其他人都不看好,爷爷帮我算了一卦,卦象显示我考不取高中,我后来才知道的)。我们家里人没有读过高中的,自是一人读书,全家骄傲。
进入高中之后,迎来了真正的战斗,第一中学的学生很多都是很厉害的,虽屈居第二,可师生一致不服(老二正常的心态)。补充一下,我中考差省靖中4分,所以这个时候呢我还是挺自信的。高中照例,还是每次考试排名次,而且更加严格更加细致。高一,成绩还能保持在十五六名上下,有时候发挥的好也能考个前几,可到了高二高三,就好似进入了一个怪圈,不管怎么努力怎么学,就是考不好,那段期间是我学习生涯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父亲也很少和我聊成绩和排名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吧。果不其然,高考名落孙山,去了当地一个普通三本院校,一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悲伤的,只是想快点结束这段高中生涯,后来常常会有些不甘,那时候,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却还是那样不如人意。
大学,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开心快乐的时光,没有老师管着,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捧一卷书挑灯夜战,约三两好友喝酒聊天,真是快意潇洒。大学考试也会有排名,但大部分大学同学已经不在乎那些东西了。我还是很看重的,因为大学排名和奖学金是挂钩的,相差一名要相差一两千块钱(这对我激励更大,以前就喜欢比,现在赢了直接变现,何乐不为)。大学还可以考各种证书,参加各种竞赛,这些我也会参加,心里还有一个目标,考研,完成我的名校梦,那是儿时的梦想。大学四年,自是秣马厉兵,韬光养晦,最终如愿考取了一所不错的211学校,也算是求仁得仁,功德圆满了。
读研,算是给我儿时梦想有了一个交代。家里人自是很开心,我家往上数好多代都没人读过研究生。可就在这个时候,我却一下子不知所措,读书,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名次?奖学金?或者是赌气?大学没有好好想清楚,现在是该好好想想了。网上很多读书无用论的帖子文章,儿子大学毕业工资不如父亲工地搬砖,四年花了一麻袋的钱毕业了把书卖掉的钱买不了一个麻袋等等。当我看到亲戚朋友把工作辞了继续考研读书我又很不能理解,一些社会精英的言论是不读书永无出头之日。后来,我拜访了我们学院的院长,聊了很多,当提到读研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还年轻,多读点书吧”,记忆犹深。读研之前,父亲传授给我第二套心法,等你研究生毕业,你就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都会拿到一份很丰厚的工资收入。之前是概率事件,现在是必然事件。只是这一次我心中有了疑虑,毕业真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吗?真的只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吗?我没有说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次母亲打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说刚刚在读英语的,她感到很诧异,你现在还学英语干什么,又不用考试了。当时我也很是震惊,原来在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以后就很少和他们交流学习了。有时候在宿舍也会和室友聊聊天,有些人还是那样在为一个证书好好学习,考试结束之后就不再碰书本了。当问及我的观点的时候,我说我想学好,不问因果,培养能力也行,为了兴趣也好。有些时候也会和朋友聊一些比较具有争议的话题,当我表达完自己的看法之后,他一口否决了,这种事无需讨论,初中历史课本上已经写得很明白了……我无言以对,与此同时我也算找到了一点答案,读书,还是很有用的,与名利无关,与证书无关,与文凭无关,起码可以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不要显得那么无知。问题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无用的书,而是我们还有很多有用的书没有读。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可能需要孤独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