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地相似。
周期虽然不能预测,但是可以感知。
对于那些能看懂周期、看清周期、利用周期的人来说,周期波动是好事,能带来投资获利的良机。
所以我们了解周期、研究周期,是为了获得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优势,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1 周期的外部因素(宏观环境)
1.1 经济周期
1.1.1 长期经济周期
国家的经济总量 = 所有劳动力的工作小时总数 * 每小时产出
影响经济潜在长期增长的要素:人口出生率、劳动生产率
1.1.2 短期经济周期
短期经济活动因为有人的参与,人的心理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经济,从而导致经济短期出现变化。
1.2 ZF调节逆周期
ZF干预经济周期的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财政政策,一个是货币政策。
1.2.1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就是增加(或者削减)ZF支出或者减税(加税),让老百姓的实际收入上升(下降)。
1.2.2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就是由央行主导,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来影响货币的流通量。
1.2.3 ZF调节周期没那么有效
ZF要管理这些干预周期的工具,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经济周期走极端的现象了。
1.3 企业盈利周期
经济周期对一些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影响很大,但是对其他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影响却小得多。
1.3.1 周期性行业
周期性行业,是指和国内或国际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包括大宗原材料(如钢铁、煤炭等),工程机械,船舶等。
1.3.2 非周期性行业
非周期性行业,是指那些不受宏观经济影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日常必需品消费的行业。例如:食品、医药、酒类、服装等。
1.3.3 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因素
可以从宏观环境、行业前景、个体因素这三个层次理解企业的盈利因素。
2 周期的内部因素(投资人心理)
2.1 投资人心理和情绪周期
证券市场中的情绪波动,就像一个钟摆的运动一样。这个钟摆来回摆动,形成一道弧线,弧线的中心点完美地描述了这个钟摆的“平均”位置。
2.1.1 不平衡性
钟摆从一个极端摆到另一个极端,在摆动弧线上“中心平衡点”几乎不做停留,只是一晃而过,即使是在中心点附近的合理区间内,摆动的时间也相当短。
2.1.2 周期性
钟摆两端各有一个极端点,不是在摆向极端点,就是在摆脱极端点。每次达到极端点,都是为反转的方向积蓄势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2.1.3 非对称性
钟摆的幅度、时点、速度,是不对称的。上涨时慢慢积蓄能量,而下跌时却是瞬间崩溃的。就像原文中说的:气球漏气比充气快多了。
2.2 风险态度周期
投资人面对风险态度的起伏。有时候,投资人变得过度风险规避,有时候,投资人过于放松风险规避,变得过度风险容忍。
2.2.1 牛市的风险态度
市场一片大好的时候,人们会乐观、兴奋、贪婪、狂热,放松对风险的警惕,甚至会忽略风险,而人们更担心的是“错失机会的风险”。
2.2.2 熊市的风险态度
市场萧条的时候,人们会怀疑、悲观、恐惧、绝望,过度放大对风险的感知,担心的是“亏损的风险”,更有落袋为安的冲动。
3 面对周期我们该怎么做
外部的宏观环境无法改变,也无法预测,我们更多是向内看,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3.1 承认自己的不靠谱
作为人天然是有情绪的,天然有着各种认知偏差,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要正确面对自己的问题。
正确认识认知偏差,知道自己的直觉其实是多么的不靠谱。
3.2 通过学习提高认知
每个人的大脑里其实跟计算机一样,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唯有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迭代。
建立正确的认知框架,不要人云亦云,从简单现象背后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原因,才不会跟着感觉走,过于情绪化。
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认知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3.3 通过践行积累经验
“学会”和“做到”之间至少还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要想学有所用,dive跳进去是首要的,实践一旦进行,问题才会显现,错误才会调整和归位。
只有实践出来的真知,才能真正内化并改变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