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大人,许多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堪重负。常可以看到“优秀学生某某从哪里跳下去”的新闻多次出现,让人特别揪心。因此,现代父母都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许多本身是高知家庭的父母,打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开始研究育儿,想要防范于未然。我也是自从有了孩子以后,开始走上教育工作者的道路,并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感兴趣。最近偶得一本《家庭心里百科》觉得颇为有趣,推荐给大家。
《家庭心理百科》是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由10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将多年来患者常见的问题综合筛选,挑选出近200个特别典型的问题,并给出专业的解答让更多没有走进心理诊所的人们可以作为参考。
别看这都是精神科的案例分析,但在精神治疗的过程中确实会运用到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看到《家庭心理百科》让我想起了国内另一本书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是专门写精神病治疗案例,但不是专门写家庭中发生的问题分析。
这10个联合作者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原始信任与安全感、控制与孤独感、自尊与羞耻感等课题。本书不仅把孩子的问题拆解成小学、中学、青年阶段来梳理作者在做咨询和诊断时常遇到的问题,还把成年人中年、老年阶段的常见的问题也一一罗列出来。这么说起来,这本书就像是家庭急救药箱一样,当你自身受到精神疾病困扰或目睹某位家庭成员心理状况不佳时,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方案。
这本书会让你消除对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它和我们的身体健康一样,是需要被细心照顾和密切关注的,不能单纯从“正常”或“不正常”的角度去评判。
我们这一生心理发展都经历了什么?
书中说到,孩子从出生到18个月大的时候,看着懵懵懂懂,不会说话,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在这个阶段你会发现孩子一秒钟也不肯离开妈妈。
在18个月到3岁的时候,开始在自主性vs.羞耻/怀疑之间不断徘徊,这个阶段我们要面对的是喜欢耍赖的小孩。
在3到5岁的时候,孩子会开始形成主动性vs.内疚感的建立,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正在打交道的小人儿特别固执。
在6到11岁的时候,孩子会养成勤奋感还是自卑感呢?你也许会感叹为什么孩子已经上小学了,还是什么都不会?
在11岁到青春期结束的时候,孩子要经历同一性和脚色混乱,也许有些孩子会说自己没有梦想。
在21岁到40岁的时候,已经长大的孩子会探索亲密感,和自我陶醉或孤独感阶段的探索。在这个阶段,也许你会开始畏惧亲密关系。
在40岁到65岁的时候,压力山大的中年人要经历经历繁殖vs.停滞,最大的压力来源是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了却一事无成。
到了65岁以上,正所谓70古来稀,人们开始进行自我整合,或是限于绝望,这时候我们都希望不后悔来人世走一躺,希望这一世可以有完美结局。
你会被人生哪个阶段的解读所吸引?
我开始学习心理学,是为了了解我女儿,因此也被书里描述我女儿年龄段特点的部分所吸引。它不仅从心理学,也从医学角度分析孩子们的心理发展过程。3-5岁的阶段的孩子心理相关章节中说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变得特别固执,表现的很自以为是,还且特别喜欢竞争。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正确地表达自我,那在交流中占主导的一方就会迅速获得这种占主导的经验累积,从而开始拥有主动性。如果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一直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他就会因为尝试未果,由于感到受挫而变得特别消沉,而且,还会对自己有想要表达的这个行动感到内疚。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3-6岁是决定孩子哟你哦更有主动性还是陷入自责心理的分水岭。
我一直鼓励孩子正确表达,看起来我女儿的确变得越来越主动了。可是我从没想到的是,孩子居然会对没有成功的行为感到内疚,这对我来说倒是件新鲜事。
处在大脑深处的无意识
虽然“有意识”和“无意识”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在这本书里,却刷新了我旧的知识。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还夹着一层,叫“前意识”。“意识”是我们的思维和觉知,是我们明确想自己想什么,会去行动的部分。而“前意识“是我们的记忆以及知识储备,随时可以调用的部分。至于“无意识”,通常也称为“潜意识”,那里住着我们的恐惧、暴力动机、难以接受的性欲、不合理的愿望、不道德的欲望、耻辱的回忆、自私的需求等等。
用“担心约会迟到”的心理意识来做比方,那么“根本不想赴约”可能是你的无意识,而潜意识则是“知道约会时间临近之际,还在东忙西忙做其他事”的状态。再换种说法,思维稍微集中一点就自然能够“意识”到的想法、回忆和动机等都属于前意识,它是“完全得意意识到”的前一个阶段。
也许这本书并不是专门系统的讲解心理理论,但从嗷嗷待哺的小儿到吹吹暮老的老人,跨越人的一生,收集到的那么多案例,对心理学初学者来说,是特别轻松好读,也是特别容易上手,打开心理学世界的大门。
也许我们总会遭遇缠人的生活烦恼,也许我们有一天会面对难耐的心理困境,也许我们隐藏着有口难言的小众难题。人生就像奇妙旅程,一百种人生一百种活法,看百态人生,只为了更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