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篇》第二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析: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 让人们保持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敬的样子。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对国家没有抱怨,对家族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在上一章的解读中我有谈到,孔子说的“仁”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的人向上攀爬过程中必经的精进之途。所以这个“仁”字,既可以是行为的标准,也可以是思考的导向;既可以是我们衡量他人言行的尺子,也可以是自我约束的工具;守住则不会沦为坏人,超越则有可能成为圣人。
那么我们要如何修这个“仁”呢?整个《颜渊篇》几乎都在谈这个事情,粗读一遍之后,我觉得任何人都不妨细细的将这一篇的内容好好读一遍,因为你只要将这一篇中所提到的点都做到了,大概率上来说,你的一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读。
今天要解的这一章,我们忽略问答,关键看孔子说的三句话。
一,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读懂这一句首先要感谢曾国藩。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出门如见大宾”能看懂,但“使民如承大祭”却被很多人乱解成了“役使百姓像要承担大的祭祀责任一样”,不能不说照着字面意思读古文真的是会让人越看越糊涂。
曾国藩在写给他儿孙的诫子书中有这么一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意思是:一出门就像要去拜访一个尊贵的客人,就像普通老百姓在祭祀祖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恭恭敬敬的样子,这是对人对事对物态度恭恭敬敬的气氛。
曾国藩将这段话引用在自己遗言中的目的是为了训诫子孙后辈,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心存敬畏,保持行止有度,这样才能时刻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不会冒犯他人,也不至于被人看作粗鄙之人。
我们都应该知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的劳力的确是可以通过某些原因驱使,但是行为习惯却是需要通过教化才能养成的。
如果你不能让一个人理解礼仪的重要,即便是他知道相关的礼节要求,他也不会自觉并由衷的做出相应的行为,更加不会将这些思维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些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出门,看见外人时总是希望孩子能主动叫人,表现得大方得体,可是孩子偏偏很扭捏,就是不叫,于是大人就逼着孩子一定要叫,如果不叫甚至会大声呵斥,胆小的孩子常常被逼得眼泪汪汪,被叫的人也被搞得非常不好意思。
是孩子不懂礼貌吗?不是!是他没有养成这样的一个习惯。简单的说,也就是父母从来没有下意识的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到了需要展现好习惯的时候,这个动作自然不可能凭空出现。
如果父母自己本身就能做到,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人都主动打招呼,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显得大方得体且恭敬有加。耳濡目染,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随时随地都能显示出良好的教养。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道理谁都懂啊!可就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啊!
那么问题来了,两千多年的礼仪之邦,按道理应该人人都非常的懂礼仪啊!为什么还有人做不到呢?
究其原因,很多人都没想明白:这么时时刻刻的恪守礼仪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很多人只是把它当成了与人接触时的一个动作,意思意思而已,作用不大。于是根本不会在这上面下功夫。
然而,有两类人会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因此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一种是需要通过为别人提供服务谋得生计,如果礼节有失,连赚钱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人把礼节当成了一种能力,一种规矩,必须要去遵守必须要去习得必须要去习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喜欢。尤其是在公众的环境中,他们一定要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
而另一种则是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文化熏陶,行走坐卧都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熏陶和训练,不是为了讨好谁,更不是为了要获得什么,只是一种习惯,世代相传的习惯。
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且不可违背的一部分,仿佛天生就是这样子。无关富贵贫贱,关乎的是习惯。传承这个习惯的人知道,这是孩子一生都将受益的习惯,有了这样的习惯,不管在任何地方他都将是得体的。
何为“仁”,前面一种是“仁”,因为他们懂得克制,循规蹈矩。后面一种也是“仁",因为他们不需要克制,这已是他们灵魂的组成,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然而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会因此受益一生,所以他们会去保持这样的习惯。他们也只会接近与他们同类的人,欣赏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大概也算得上是《论语》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句子之一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知道它的人,都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也希望受到别人这样的相待。但是,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无法做到它所表达的意思。
你不信?不信我们可以随便说说。
小孩子上学,大人总是这样教育:你要认真学习,多看点书,按时完成作业,不要玩游戏,不要看电视,更加不要跟着别人到处乱跑。
可是有几个大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做到到:认真工作,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按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闲聊,不偷懒,不串岗瞎晃?
去朋友那买东西,人们总希望老板能够做到:产品是最好的,服务是最好的,分量是最足的,赠品是最多的,价格是最低的,如果能不赚自己的钱是最好的。
等到朋友来自己这里买东西,有谁能做到:一分钱不赚的为对方提供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服务,给足分量外加送礼呢?
找朋友借钱的时候,人们总希望:只要自己开口,对方就可以毫不犹豫的答应自己,不问理由,不需要借条,不用保证,不要利息,不问还期。
等到朋友找自己借钱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做到:借多少给多少,不问理由,不用借条,不要保证,不要利息,不问还期?
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矛盾,如果你不幸曾经深陷在某种对立中,但愿你能及时思考。
我们唯有能将自己对别人的渴望先从自己的角度衡量过一遍之后,才会明白什么样的要求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同理心的好好生活,不会过于苛求他人。
三,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有一本书叫做《不抱怨的世界》,里面有一个关于个人的观点叫“不抱怨的人最受欢迎”,还有一个关于团队的观点叫“不抱怨的团队最有力量”。
在读过那本书之后,我非常的认同,同时也学会了在很多问题上转换自己的思考方式。
如果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在抱怨,在家,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条件,没有把自己生得天赋异禀,天生丽质;出门在外,怨运气不好,怨别人不给自己机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是别人的问题,从来不会反省自己,更加不会理解他人。一点小事就喋喋不休的唠叨诉苦,别人有一点不如他的意,就隔三差五的拿出来翻旧账。
试想一下,假如你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喜欢他吗?假如你是这样一个人,有人会喜欢你吗?
如果一个团队,上司整天抱怨下属无能、愚蠢,什么事都做不好,动不动就跟别人诉说自己的员工是多么的糟糕;而员工也同样整天抱怨公司管理无序,老板私德不好,言行不端,做事毫无诚信,说起老板满脸都是不屑。
试想一下,假如你在这样的团队,你待得了多久;假如你是一个老板,你觉得你的团队还有希望吗?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关系中,那种絮絮叨叨的抱怨真的是很有杀伤力的,甚至能达到毁灭行的效果。
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先顾及他人,再考虑自己,在出现任何抵触时都能先想想他人的难处,再想想自己的不足之处,或许很多抱怨都会弥散。
孟子师从孔子,他有句话跟这两句话很呼应:“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如果人们都能将这个思维方式植入自己的脑海中,相信这世间定会少了很多怨怼和忿忿不平。
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保持恭敬之心,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身上,不去苛求他人,更加重要的是对人对事少些埋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是如此的通达人性,并清晰的将这些深刻的人生道理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们,好让他们都有章可循的去修炼自己的品行,而在今天的社会中甚至是很多为人父母的都不曾意识到要教给自己的孩子这些做人的道理,真心的要给夫子点个赞。
作为一个经历过各种人世沧桑的人都会明白,这些真的都是我们想好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必备的思维模式,且要时刻牢记并能融入都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才能让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对自如。
既然如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的去体会并调整自己,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如果你觉得好难时,不妨想想这句话:记得微笑,因为随时有人会爱上你的笑!记得保持恭谨以待、律己宽人,没有抱怨,因为随时可能因为你的人品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