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夜河畔散步,欣闻二胡弦乐悠扬于寒风中。
遂止步于公园一侧,见河面上伫立的灯似钢琴按键,闪烁跃动,波光粼粼,心中自是愉悦妥贴。
究其实,如此氛围铺垫者乃昨日傍晚公交车移动屏幕吟唱的一首古诗《使至塞上》。彼时,车内人流涌动,窗外暮色渐次笼罩,忽而一声绵延柔和曲调渗透耳畔,不觉间搁下手机,倾听,滑腻悦心,古意缭绕,如醉如痴。二胡曲与唱吟古诗,形虽不同而神相似。
沉于低沉婉转的二胡曲调中,似同频于某种哀伤情怀。近日读《红楼梦》至贾母去世,贾家运势更加颓败,家中失窃,凤姐病危,人心涣散,让人心生悲戚。
哀伤之外,忧伤又起。近日读过多年前的几篇日记,感受着当年的离情别绪,感叹时光迅忽,人生无常。想起有句“小葛语录”:“不妨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比较稳重且妥当。”肃然起敬。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下午,取几份县市报作品阅读。及至艾青的《失去的岁月》:“……时间是流动的液体/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再到迟子建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各种文风,浸染出汩汩幽香。让我进一步消耗去大把时间的,是“上林诗苑”的《明月湖畔》:“坐在明月湖畔/看书。从贺知章的三月/读到艾洛特的四月/不远处有一尊钓叟/像看护自己孩子一样/看护着三把鱼竿/七星漂的矜持/足以给人远离他的寒冷……”再是边上的诗五首,其中的《如梦令》与《青玉案》,引人入胜。以此词牌名为格式的词,定是讲究平仄与押韵的,可惜读书那会只读而不曾细究,现在,我竟沉浸其中,上下求索,耗去一两小时的同时,也捞到些许收获:“如梦令”是押仄字韵的,句与句之间,平仄自有讲究,下回亦可试着一玩。
被古意驱动的“程序”,想来是一环扣一环,被预先设定、安排好了,我只是依着节奏模拟一番罢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