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不大”的另两个“不孝”是什么呢?网上查了查,原来:该习语出于《孟子·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看来,另外两个“不孝”是后人注的,孟老夫子给大家打了个千古哑谜。对于我,任何事,只要仔细想想,都会陷入不知所之。“不孝”哪里只有“三”?形形色色,多了去了。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呢!若依赵岐的注,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那么,远游而求禄仕,是孝呢还是不孝呢?我见过不少在国外“禄仕”的孩子,父母在国内,虽说不缺钱,却也着实晚景凄凉。算了,这个问题,就算弄懂了吧。
第二:学过一点古代文论的,对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大概不陌生。语出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问题是:何谓“羚羊挂角”,又怎能“无迹可求”?
这句话,我的老师们,每每征引,却从不解释。网上查了查,说是:禅宗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又如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关于羚羊挂角的出典,《埤雅·释兽》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不留痕迹,以防敌患。
原来说的是,羚羊夜间把角挂在树上,猎狗就找不着它。就算弄懂了吧,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古人也不通得很,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羚羊多了,也没见有夜里挂角的。只好佩服古人的想象力。
第三,“慕少艾”这句习语是指喜欢漂亮的女孩子的意思。网上查查,只得到以下的答案:出自《孟子·万章》:“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於君则热中。”解释说:人在幼小的时候,就依恋父母;懂得找对象了,就倾慕年轻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热辣辣地难受。
可还是没有解答我最疑惑的地方,为啥“少艾”可以代指美女?从字面上看,“艾”貌似是一种草,估计应该是一种好看的草,“少艾”大约是一种鲜嫩的“艾草”吧?也许就是端午节我们用的那种草?可那种草美么?我很怀疑呢。再说,美女给男人的感受,一般应该是花儿一样,为啥偏偏孟子不将女色比做花,而是草?唯一可以确定的,将“少艾”比做美女,在孟子那个时代就约定俗成了,否则孟子是会给听众解释解释的,他既然没解释,就说明当时的听众都明白其所指。只糊涂了我这个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