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古代隶属徽州,建于明代中叶,已有500 多年历史。篁岭古村最有名的是当地在屋顶架晒农作物的场景,俗称“晒秋”。和其他徽州民居建筑一样,篁岭古村的民居、官宅、祠堂到处都雕饰着砖、石、木等被称为“徽三雕”的构件。
古村的不少民宅在大门上方都建有飘出墙面、由砖瓦垒砌而成的出檐,从出檐到门框之间则镶嵌砖雕进行装饰,结构简单的被称为“门罩砖雕”,相当于现在的雨篷,不仅能阻挡墙上方的雨水流下,还能让人们临时躲避小雨。当砖雕装饰得像牌坊一样,覆盖整个门框、从地面延伸到上檐时,则被称为“门楼砖雕”。水磨青砖的出檐砖雕,美化了建筑立面, 使大门在白色墙面的衬托中富于立体感,显得典雅端庄。那些砖雕装饰层次多、面积大,图案精细、精美、繁复的门楼,显示出了主人身份的高贵及家庭的富有(不是谁家都能有财力、物力对门楼进行砖雕装饰的)。据传古徽州人十分重视门楼的修建,有“千金门楼四两屋”“房子有价门无价”等说法。
篁岭古村有条古商业街,名曰天街。天街上,一座临街一面全是木雕的“竹虚厅”建筑最为引人瞩目。竹虚厅一层的棂窗、二层的棂窗和美人靠,以及一、二层之间的雀替和横梁外侧的装饰面板(额坊)都是镂空木雕作品,图案精美、构思巧妙,且保存完好。特别是六根横梁的外装饰面板,分别雕刻了“赵子龙救阿斗”“关公送嫂”“九代同堂”“文王访贤”“周文王打猎”“状元及第”六幅图案,每幅都是人物众多、表情生动且人物手中器具繁多的木雕极品,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这座竹虚厅的初建者,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知县。现在看来,这些木雕虽处户外,难免日晒雨淋,而且一层的棂窗其实是伸手可及的,但至今仍然整体保存完好,如果不是后人进行过修复更换的话,那它们可称得上是国宝级的文物了(即便是后人修复更换的,也仍然可以体现出当地木雕高超的工艺水平)。
文字摘自图书《阅读时光里的古村镇:从30个视角品鉴150个古乡村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