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的表情是笑着的,莫扎特是不是砣狗屎的争辩、醉酒的托尔斯泰、发明家的醉情痴迷、商标为“神奇”的法国地板蜡……几个军校里的年轻小伙子用俄罗斯特有的博大和年轻人的活力为我展示了一个喜剧前奏,但看之后会明白,这不是一个以喜剧取胜片子。当然,也不仅仅是爱情。后部,太过苍凉。
以往写影评都是摘其一二思涉到人生,加以辩详,便成文。
现在的我已经看了第三遍。
第一遍是情节观看,粗糙理解;
第二遍是欲写此文时,边看边摘其要点,只是边演边敲,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都是经典;
第三遍后,又发现了该影其他的内涵。
当你去欣赏它的时候,你或许会有比我更多的感慨,更深的理解,哪怕我们审美客体是相同的。
在此我不便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你,(当然我也没有足够的文笔描绘出我现在的情绪)只摘其几点,描绘下我的观点:
这是一部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
除却随着影片开始便有的我为之笑得前俯后仰,令我初有心酸感触的是这一幕:
门卫:你是他的谁?
愣
门卫:她的妹妹?
妻子?
珍妮:我...
门卫:到底是什么亲属?
简:我...
这时门卫把门关上了。
这是珍妮去监狱探望安德烈时,门卫跟她的对话,一个想见到心上人的女子,在没有任何世俗承认的关系之前,即便内心充满关怀,却投放无门。
为她感到无奈,心酸,同时也想到社会里的一些事,即便自认为高过天,阔过海;即使自认为地球倒着转也不会变的东西,还是需要某些狗屁都不是的程序罢。
还有一幕:
珍妮:你必须得向沙皇写信...
托尔斯泰的母亲:你是谁?
珍妮:给沙皇写信给他说明...
托尔斯泰的母亲:你是谁?
珍妮:我? 我.... 我谁也不是
这是珍妮为托尔斯泰奔走相告的时候,劝说他母亲给沙皇写信时候的对话。
托尔斯泰只是拿弓打向情敌某将军,却被认为是行刺大公,或许向沙皇说明能有回转余地。我不清楚俄罗斯法律,是不是只有亲属才有资格申诉,为什么珍妮不直接写信说明呢?
想必是吧,她若有一丁点办法,绝不回眼睁睁看着心上人流放西伯利亚,并且是青春美好的七年,且错失终身。
谁也不是的无奈,胜过千万苦与涩,品来,有味。
另我落泪的是安德烈登上火车准备流放的时候,他那群有爱的战友们奔跑着来送,站台上那些、那些身影,奔走着呼喊着安德烈的名字,一声声,没有回应;
呼唤声叠在一起,依旧没有回应。
不知是谁唱起来他们《费加罗的婚礼》歌曲,安德烈终于在拥挤昏暗的车厢里跟着大声唱起来。战友随着歌声,随着火车,奔跑,奔跑……
这一别有可能是永别。
同样的军校生从此天壤之别,但是,时光,身份依然可以被友谊和真情所超越。这点,是我所感动,超越国界的感动,也会感动千千万万人。
让我惊讶的是最后露娅的结局。
她的执着令我敬佩,深深的欣赏,可能是我骨子里有中国人固有的门当户对思想吧。
从一开始,我就不曾注意过露娅,她只是安德烈家里的一个女仆,不曾,从不曾想过我心中坚韧强大到几乎完美的男主人公最后会跟这个女子走在一起。
看过结局,细细回味一遍,才发现,露娅的美,是不可或缺和比拟的。
是一种真正不论对方贫贱卑微都执着追随付出爱恋的情怀。
片中关于露娅的,只几个镜头,一个是安德烈跟母亲索要三卢布未果时,露娅追出来把钱给安德烈;
一是安德烈在房间与珍妮缠绵时,露娅正要给他们送水,流露的心碎;
还就是车站送行时的撕心裂肺的呼喊;
最后是十年后门后的躲避。
只当,只当是一个女子年轻时候的爱恋,或者暗恋。
只当是普通情感中的一种。
可是当她万里追寻而来与爱人厮守,哪还是一个唯唯诺诺女仆形象?
那是一个执着,纯粹,勇敢的女子。露娅终究是幸福的,因为她与最爱的人相守一生。虽然安德烈面对绝尘而去的珍妮的马车心绪迷茫地燃起了一支香烟或许能说明安德烈心里想着珍妮,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露娅这种至情女子,能够爱,可以去爱,就够了。
再者,成为几个孩子的父亲的安德烈,有露娅爱滋润着,或许,远望马车,只是对改变自己一生的女子的一种感叹,与深爱无关呢,或许,或许吧。
当然,珍妮也是执着的,不然不会为了去西伯利亚而嫁不爱的人,也不会在十年之后,叩响安德烈家里的大门。更不会怀着一个20年的秘密幸与忧参半的生活。
珍妮这句:“安德列,我不值得,我是那种你母亲会让你小心提防的女人……” 也让我心酸。这个我品来品去都不能定位的女子。恍然间感觉,是呀,是这样一个女子!
1885,1895 1905,几个时间段一度扰乱我思绪,不过还好,即便过后,我明白了。
也请不明白的朋友,多看你遍哦。
因为这部影片,值得你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