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流派强调大脑的加工方式,即使我们遇到同样的人和事,但我们的理解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反应,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基础,所以我们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认知方式。健康的人,会根据经历的改变去不断修正我们的建构系统,从而使我们下一次面对同样的人和事,会有新的预期,新的反应模式。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认识自身的不合理观念,并用合理的观念去替代,从而解决我们的一些诸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但是我会有一个疑问,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建构系统,一部分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吧,所以对于凯利不接受弗洛伊德把心理问题归咎于早期经历的看法这一点,我认为会有一些过于绝对了。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模式,这些都是外显的,比较容易观察到的,而认知流派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刺激与反应的中间环节——认知,它好像一个黑匣子,看不见摸不着,对于这样一个內隐的研究对象,怎么将其外显化呢,这让我想到了操作性定义这个概念,便可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从而可以完成形成假设,检验假设这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
书还没啃透,暂且写到这吧,等有新的思考了,再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