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重:接纳
在成长的过程中,哪吒更是屡屡被家庭否定,是亲人眼中的累赘。最终,万般绝望的哪吒选择了“剔骨还父,割肉还母”。
而在新版《哪吒》中,哪吒却有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他生而为魔,力量惊人,所到之处,皆是鸡飞狗跳,房倒屋塌。平日里踢个毽子,都能让高墙大院秒变断壁残垣。因此,哪吒虽然想跟同龄人交好,却受尽了冷眼和欺凌。
自暴自弃的哪吒也因此变得更加叛逆、顽劣。但李靖和殷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哪吒,而是坚定地跟儿子站在一边。当众人都说哪吒是妖,必须要死时,殷夫人却没有否定和拒绝哪吒,只是像哄着平凡孩子那样抱紧哪吒,告诉他:“不要害怕。”
当太乙真人和村民追杀哪吒,要求李靖处死“魔童”时,他毅然为儿子下跪求情:“李靖家门不幸,日后定会对这个孩子严加管教,一切他的过错,全由我一人承担。”正是李靖夫妇真心的接纳,让哪吒的魔性逐渐消散,他自愿戴上乾坤圈,甘心在山河社稷图里潜心修行,学着控制脾气。他们用行动告诉哪吒:无论你是什么样子,父母都爱你。你若成仙,父母为你鼓掌;你若是魔,父母陪你变好。
不仅如此,殷夫人也看到了哪吒顽劣之下对陪伴的渴望。她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踢毽子,哪怕知道儿子力大无穷,自己很可能会受伤也无所谓。心理学证实过,孩子对母亲最原始的愤怒,比如哪吒对魔童身份的恨意,若能被包容而不是被镇压,就会转化成健康的自我力量。那些被毽子踢进墙里的无数个瞬间,就是殷夫人在用自己的身体当情绪缓冲垫,重塑哪吒对世界的认知。就像作家侯瑞鹤曾在书里说的,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当父母以宽广的胸怀,毫无保留地接纳孩子的每一面,无论是闪耀光芒的成就,抑或是满是挫折的失败,孩子便能如同在肥沃土壤中扎根的种子,获得了最坚实的力量。他们会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成长的风雨,有足够的自信去追逐心中的梦想。在人生的旅途上,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一步一步,走向更好的自己。
第二重:理解
都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面对魔童降世的哪吒,村民对他总是百般防备。有一回,哪吒遇到一个被海夜叉掳走的小女孩。他几番追赶,拼命与海妖厮杀,好不容易救下小女孩,却无一人相信他的善意,甚至还被村民误解成抓女童的妖怪。
为此,哪吒心灰意冷,故意说了很多气话。但殷夫人却始终相信他、理解他:“你压根儿就没想伤害百姓,对吧?你就是气他们误会你。”哪吒听后,表面上不动声色,转过身,泪水却夺眶而出。随后的几天里,李靖和殷夫人四处调查,最后发现了海妖残存的黏液。李氏夫妇一道向哪吒细细解释海夜叉的身份、习性、攻击方法,向哪吒表明了态度:我们相信你。被理解的哪吒重振旗鼓,走出怨恨,回归善良。还记得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吗?当一个人被贴上一种标签后,他就会做出相应的自我印象管理,最终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因此,正向标签永远比贬低责骂更有力量。想要孩子变好,最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用怀疑和否定打压现在,而是用理解和信任展望未来。
成见,足以毁掉任何一个本来优秀的孩子。而父母发自内心的理解,却能够帮助孩子逆天改命,创造奇迹。
第三重:引导
无论哪吒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叛逆,但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因魔丸的身份而备受煎熬。所以,当他要和崇拜已久的哥哥们见面时,哪怕非常期待,却依旧选择了让敖丙上身代他相见。 所以,当母亲即将死亡时,他才会嚎啕大哭着道歉:“我没用,我好没用,我生来就是魔,让你们受苦,连累你们……”为此,殷夫人早早洞悉了儿子的内心,一次次地引导他:“人心都是肉长的,若你待百姓如亲人,他们又岂会把你当妖怪。”一次次地拥抱他:“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也从未在乎过你是仙是魔……”最终,哪吒能逆天改命,也不是因为天生神力,而是殷夫人用1460个日夜告诉他: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都是娘最骄傲最爱的宝贝。正如梁启超所说,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教子要有方,爱子要有道。
如果我们都能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身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发现这些前因后果,那么一定会找到正确的引导方法。”父母的耐心引导,是孩子成长中不可获取的养分。特别是当孩子犯错时,只有当父母以更高的视角审视问题,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枷锁,照亮孩子前方的道路。
看完《哪吒》后我才懂得,所有教育的难题,答案就藏在母亲那个没有退缩的拥抱里。真正的治愈,从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先接住他最不够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