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重要内涵,与古琴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古琴曲中,至少有十多首曲意与屈原直接相关,它们或以屈原作品、屈原故事为线索,或以追思屈原为题材。
这些琴曲有的传习较广,像管平湖弹奏的《离骚》、姚丙炎《屈原问渡》、吴兆基《搔首问天》都是经典版本。同时也有琴曲未见打谱,还有的只存曲名,似已失传。特此盘点供君一阅:
离骚
琴曲《离骚》是屈原题材曲目中最重要的作品。晚唐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诗文《离骚》创作了同名琴曲,全曲为九段。乐谱最早见于明《神奇秘谱》,谱中称“十一段者,后人追感而作也” 。显然两者不尽相同,现今传习的《离骚》,其真正作者并无定论。
该曲近40个传谱中所用调性主要为凄凉调,抒发了屈原遭奸人谗言后的忧郁苦闷,及思乡爱国之情。《琴学初津》“始则抑郁,继则豪爽”一语,准确地概括了此曲的情操和格调。
《离骚》一度几乎成为绝响,直至管平湖打谱后才重现新声。
搔首问天
《天问》有屈原第二长诗之称,琴曲《搔首问天》和《屈子天问》的音乐形象、情绪基调均与《天问》相符。《梅庵琴谱》中《搔首问天》后记称:“低徊穷思,不得申诉之苦,及俯仰哀号无可奈何之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搔首问天》与王昭君题材的《秋塞吟》、伯牙题材的《水仙操》三者相互混淆,既存在同曲异名情形,又有异曲同名情形,盘根错节不知所自。有琴人总结:小曲《秋塞吟》演变成大曲《搔首问天》,而小曲《水仙曲》则演变成大曲《秋塞吟》。
屈子天问
《屈子天问》与《搔首问天》均是源于同一主题,仅见于清代的《春草堂琴谱》与《绿绮清韵》二谱中,创作于明代民间。
《绿绮清韵》称此曲又名为《水仙操》,这就更加深了《搔首问天》《秋塞吟》《水仙操》等曲的混淆。像清末的《双琴书屋琴谱集成》,在琴曲《水仙操》标题下就注明:一名《湘妃怨》、《秋塞吟》、《昭君怨》、《骚首问天》、《屈子天问》。
屈原问渡
屈原被放逐后,为楚怀王不识其忠心而独自伤悲,向渔父问渡,后即投汩罗而死。后人作此曲以悼念屈原。后文多首琴曲也都是以这段故事为题材。
《屈原问渡》作者不详,约出自宋代民间。乐谱最早见于明《浙音释字琴谱》,是一首八段琴歌。此曲打谱主要有姚丙炎、顾梅羹版本,凄凉凋,曲意缠绵悱恻。
泽畔吟
琴曲《泽畔吟》同样是根据屈原与渔父的故事创作: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一片爱国之心受到压抑,以致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他向渔父倾诉自己“郁结蒙尘”之情,可是渔父却“鼓枻而去”。
《泽畔吟》最早见于明《神奇秘谱》,是南宋浙派著名琴家徐天民创作的曲目。《神奇秘谱》中凄凉调下所附琴曲,除了《离骚》,还有《楚歌》与《泽畔吟》,其情绪基调同样是低徊沉吟。
此曲有姚丙炎、吴文光打谱版本。
渔父辞
《楚辞》之《渔父》一篇,是否为屈原本人作品仍有争议。在与渔父的那段经典对话中,屈原不肯随波逐流,宁肯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
古琴曲《渔父辞》仅见于明代官员张廷玉编撰的《新传理性元雅》,全曲共四段,解题为:“此篇乃屈原遭谗被放而作。渔父,盖古巢父,荷蒉丈人之属。或曰,亦原设辞耳。”
此曲可称《泽畔吟》的“琴歌版”,歌词将《渔父》一文全文引用,但未见有打谱作品。
沧浪歌
这仍然是一首以《渔父》为题材的琴曲:渔父劝导屈原,随后击桨远去,沧浪之歌余音袅袅.....
《沧浪歌》仅见于《东皋琴谱》,创作于明代民间,是一首短小的琴歌,歌词仅一句,就是《渔父》中渔父“鼓枻而去”的那句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远游
《远游》同样也是屈原的一首代表性诗作,主要描写想像中的天上远游,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人间的理想追求。古琴曲《远游》仅见于明《西麓堂琴统》,解题说此曲是避世之士托屈原《远游》诗,宣泄郁闷不平之气。
此曲的打谱作品虽然未有正式出版发行,但已见一些琴人、网友的打谱演奏录音,可称佳作。
屈原、吊屈原
《屈原》与《吊屈原》是两首以追思屈原为题材的琴曲。前者仅见于明《文会堂琴谱》,凄凉调,共八段,无解题与小标题。后者仅见于明《琴谱正传》,凄凉调,共十段,无解题与小标题。
两曲至今未见打谱作品。
失传琴曲
唐初手抄本《碣石调·幽兰》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琴曲乐谱,也是现存唯一的古琴文字谱。其卷末列有五十多首曲目,其中就包括一首《屈原叹》。
《屈原自沉》载于《太平御览·乐部》,该书称是屈原自作,“临河而哀思,著《离骚》、《九歌》、《九叹》、《七谏》之辞,仰天而叹,援琴而鼓之。”
《吊三闾》、《独醒操》,在宋代僧居月编撰的《琴曲谱录》和《琴书类集》中有收录。屈原曾被罢黜,转任三闾大夫,掌管三个大姓宗族的宗族事务,《吊三闾》应同样是悼念屈原的作品。《独醒操》的曲名,则是来自《渔父》中屈原那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可惜的是,这四首琴曲只存曲名,不见琴谱,疑为失传。
其他
《佩兰》:这首古琴名曲取自屈原《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诗意而作,借兰花比喻作者爱国之情,曲调清淡质朴。相传作者为南宋毛敏仲。
《宋玉悲秋》:骚体诗人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以悲秋名世,其词赋《九辩》开创中国文学的悲秋传统。琴曲《宋玉悲秋》约创作于宋代,描写宋玉秋意寥落、惆怅无名的情怀,现有多位琴家的打谱演奏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