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人,我们没法再次成为小孩,但却可以做回孩子

做个孩子,并非让你成为一个孩子,而是做回孩子

世界名著《小王子》里曾说,每一个大人都曾是一个小孩,可我们却不再是一个小孩。如果能够时间倒流,相信很多最想乘坐时空机回到过去自己的童年,去无忧无虑的玩一场,去无所顾忌的开心一下,去没心没肺的什么都不想,简简单单只做一个小孩。


做个小孩,究竟有什么魔力,让我们在长大之后如此怀念?长大后,我们与小时候有什么不同,哪些东西被我们丢掉了?

让我们一起回到《做个小孩》这本书中,找找曾经被我们弄丢的东西,比如说那些属于孩子的天真无邪,属于孩子童真,对梦想的热爱,无畏,对当下的享受与乐观,对玩的专注于简单,还有那份成年人渴望不到的快乐,他们的简单纯粹,充满想象力…。

长大之后的我们,时常用成年人的思维要求孩子,我们希望他们变成像我们一样懂事、听话、能做事、肩负责任的小孩,我们将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套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但实际上,我们并非希望他们活成我们样子,只是我们忘了怎么用小孩的方式去教育,而只记得用大人的方式却教育。

于是,孩子被社会的秩序中慢慢的变得规矩,被家长亦或老师的调教失去本来的自我认识,逐渐跟随大众,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孩子努力活成别人希望的模样,一点点将最初的自己丢掉。等到孩子长大后,再次回头,却发现,这些少年被我们所抛弃的品质确是那样难能可贵。即便我们想重新拾起来,却也万分艰难。

学习孩子的快乐,即使我们学不会

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孩子不开心。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情绪收放自如,上一秒还在哭,下一秒却又正常在笑,到点正常吃饭,正常睡觉,即便被挨打了,也依旧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换做大人,哪能这样的调整情绪。孩子并非拥有天生的调节能力,只是他们对于情绪的感知,没有放在心上,他们是真正的通透者。但成年人,却连最简单的情绪控制都不能做到。往往最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一旦不愉快就会影响心情,甚至吃不好,睡不着。

一旦遇到困境或者让自己感到挫折之事,我们就会对此进行无限的幻想,幻想的越多,给自己造成的身心痛苦就越多。但小孩就不会这样,即使今天不开心,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痛苦与挫折对于他们来说,相比起快乐,不值一提。小孩这点取舍,远超很多的成年人,在长大之后的我们,很难与这种身心的痛苦进行和解,所以我们会越来越痛苦。


学习孩子的忘我,全身心投入

越长大想法越多 而孩童时却简单纯粹,就像童年时我们想做什么就立马做,但成年之后,反而会被很多牵绊、顾忌所拖累,因此做起事情来,反而一点都不利索,也因为有了很多的想法导致事情做起来不容易。试想,我们都未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而是将心思放在对周围的环境的思考上,怎么能全身心的投入去做一件事呢?


就像孩子们喜欢玩这件事,他们玩的方式有很多种。他们并不会因为玩具坏了不感兴趣,亦或者是因为玩具不够新鲜而不玩。他们只会在乎当下“玩”的感觉, 即便是坏了的玩具,亦或是在我们大人眼中,这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在孩子的世界里都能玩出各种花样,他们可以是学习或者模仿大人的行为融入到玩的场景中,也可以自己创造自己的情景沉迷其中,总之,当孩子玩起来的时候,几乎很少让大人去管他们,大人也几乎很少能融入他们玩的世界。他们只是很简单、单纯的玩而已,没有任何目的性专注而认真的做着他们喜欢的事。这样的专注力,换做是大人,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所以我们会觉得他们玩的很无聊。因为不懂,所以才不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做个孩子,保持孩子的天性,这本书并不是让我们一直不长大,停留在过去,而是从孩子的角度,重新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作为成年人的处事方式,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面对梦想,亦或是为人处事,学习孩子的纯粹、简单、快乐还有很多潜藏的品质,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能量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