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祇有雨天才使我
停脚在路邊的
老橡樹之下。走到
那寛阔的樹冠下
我感到很安全。它好像
親人一樣。
橡樹與我
默不作聲,站着,聽着
雨滴從葉子間漏下,
仰望陰天,
我等待,我理解。
世界是老的,我们在思索
我们俩也老變老了。
我脚下干硬的土地如今變了。
葉子已經开始落下,
陰濕的空气气味
微酸,我感覺到
頭皮上的雨滴。
早課抄了西川翻譯的挪威詩人奥拉夫·H·豪格的詩歌《雨天停在老橡樹下》。北欧詩人的詩歌總是那麽质朴、抒情,有着濃濃的田园情懷,這或許跟他们深出简居的生活有关聨吧。喜歡讀豪格的詩是從他的詩歌《陶潜》开始的,在他的詩中“幾滴水”“一粒盐”才是人類与自然最美好的聨系,成爲對這個物欲横流的現實社會的抵抗和精神慰藉。抄讀豪格的這首《雨天停在老橡樹下》時,想起紀伯倫的一句話:“雖然語言的波浪永遠覆盖着我们,但我们内心的深處却永遠沉静。”要像豪格一樣沉静地享受自然和生活,沉静地写作與思考。在這個時代,保持“朴素和無名”也是一種美德。
今天是國慶中秋小长假的最後一天了,所以格外的珍惜。昨天晚上遲遲不肯入睡,看看書,写写字,有時還趴在窗臺上,看看八月十八的月亮。古人有秉烛夜游的雅趣,實際上就是想把一天當成两天过,是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睡得晚,應該起得也晚,但還是早早地起床了,伴着微微的熹光,坐在書桌前早課讀詩抄詩看書。從夢境中挣扎出來,漸漸沉静下來,雖即將开始的新的一天一如往日一樣苟且,也不會因此怠慢了生活。
小情小調小格局,不知從什麽時候开始,我覺得自己倒是非常適應這樣的生活。上班就上班,休息就休息,應該做些什麽就做些什麽,能够做些什麽就做些什麽。有時想想都這個年龄的人了,也應該到了無爲而無不爲的境地了。但想一想年逾七旬的父母每天怡然而沉静地追求着生活的快樂享受着生活的快樂,我们又有什麽理由厌倦這原本就瑣碎繁冗的日子而随波逐流呢?明知生活苟且,明知生活瑣碎而艱辛,還快樂且執着地享受每一天,這或許既是一種无法改變的無奈,又是一種無奈之後的超旷與坦然。
我很喜歡這種與世無涉的家居生活,如果有条件,我更喜欢在鄉下盖三两間房子,像陶潜《歸園田居》詩中写的那樣:“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餋些鷄鸭鹅狗……種些生菜、菠菜、香菜……這是桃花源式的生活,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理想得过於偏執了或許就會異化爲臆想。
午覺不會因是小长假的最後一天而取消的。睡到自然醒,醒後突然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説《故鄉》,最初讀這篇小説還是上初中時,那時這篇小説就被选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一直到現在。一直喜歡讀鲁迅先生的文章,無論小説還是雜文,雖然讀不太懂,有葉公好龍之嫌,但總覺得受大先生的影嚮不可謂不深,單從這邯鄲學步的写文章上就可略見一斑。初中時學《故鄉》,最喜歡的是小説的结尾處那段很抒情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後來再讀時,便覺得那時的自己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太矯情。今天的再讀,讓我讀出了悲凉,是物非人非的悲凉,無論是少年闰土還是老年闰土,無論是豆腐西施還是細脚伶仃的圓規,時間的魔力如此之巨大!與其説是時間,倒不如説是生活的艱辛和不如意了。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节气,从节令上讲,從今天开始已进入深秋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古人講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晚飯後繼續去西城区走步。今天气温挺高,走得快,回到家裡時,已經出了一身的汗。冲一杯咖啡,坐在書桌前,晚課,流水账,讀書。
晚課抄了漢樂府相和歌辭《豔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來見。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誰當補?新衣誰當綻?賴得賢主人,覽取爲吾緹。夫壻從门來,斜倚西北眄 。語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見。石見何纍纍,遠行不如歸。
抄了《論語·子路第十三》:仲弓爲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諸?”
抄了《禮记·曲禮下第二》: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牀曰尸,在棺曰柩。羽鳥曰降,四足曰漬。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壽考曰卒,短折曰不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