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朋友圈时,看到三年前发的一条动态,配图是学生期末试卷上红彤彤的高分,文案写着“耗时三月,专项攻坚,终于把班级‘后进生’的阅读扣分率压到5%以下,教育就该这样精准发力!” 如今重读,尴尬得想一键删除,更忍不住陷入对教育初心的反思。
那时接手三年级,发现部分孩子阅读理解总丢分,便开启“刷题特训”。每天摘抄段落让学生精读,逐字逐句剖析答题模板,把“找中心句要抓首尾”“概括内容分三步” 这些技巧硬塞进他们脑袋。看到分数提升,我沾沾自喜发了朋友圈,以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 “真谛”。
直到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秘密基地》。向来在阅读题上被我 “特训” 出高分的小宇,作文里写他家楼下废弃车棚,说那里藏着受伤的流浪猫、发芽的野草,还有他攒的玻璃弹珠。可满篇文字干巴巴,像在列 “秘密基地清单”,没了他分享时眼睛里的光亮。我批改时批注 “缺乏细节描写,重写”,他红着眼眶来找我,说 “老师,我写的时候可高兴了,怎么就不对呢”,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错。
语文是啥?是课本里的字词句,更是生活里的烟火气;是试卷上的阅读题,更是孩子心里装着的故事与热爱。我为了分数,把鲜活的语文教成了机械的答题术,让小宇这样的孩子,不敢再用真心去写、去感受。
现在明白,教育不是 “精准打击” 式的技巧灌输,尤其是小学语文,该是牵着孩子的手,在文字里看草长莺飞,听虫鸣鸟叫,让他们学会用文字抒发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那条朋友圈,是成长的 “尴尬印记”,更是提醒我:往后要守好语文课堂的 “诗意阵地”,别让技巧的 “枷锁”,锁住孩子们对文字最本真的向往,让教育回归滋养心灵的初心,而非功利的 “攻坚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