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Wednesday Sunny
很高兴公司团建活动组织了观展——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来到虹桥国际展会下车,看到展馆建筑的立面,我心头一动。立面材料由玻璃和木板组成,简单纯粹,可离近两步 再仔细看一遍,已经没什么好细品了,平凡无奇。
“精致的浮夸”,这是我对现阶段很多现代建筑的评价。既不几何经典,也不自由浪漫,看上去挺好,但永远记不住。
以有足够空间、功能好用为标准评价建筑,好的建筑比比皆是(除了一些用地紧张状况下不易满足功能的建筑)。但既是好的、又能脱颖而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则必须在满足功能同时,又在一个方向上有个性,而且是由内而外的,形式功能统一的。这点是关键。
贝聿铭无论是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等,都把几何美学发挥至极;大魔头扎哈作品则是充满梦幻的线条,北京银河soho、广州大剧院、南京青奥中心etc;安藤的建筑透着禅意,由朴实纯粹的材料、几何形体、人工化自然表达出来,像住吉长屋、小筱宅、水之教堂等。
有人说,我们很难突破过去的形态、境界。实则不然,我们处在科技爆炸时代,比过往任何时期都更好让想象力驰骋的时代。
举栗子,智能化是一个新方向。我在学rhino建模时,了解到已经有一些建筑,立面上的遮阳板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以保证室内温度变化小,维持稳态。我理想未来的绿色建筑,智能化节能是必然要求。“智能”上的乏力(代指缺乏特点),让我感到眼下的大师作品更多的流行着“精致的浮夸”(比如这座展馆),见多了更难提起兴趣,反而让我怀念起六十多年前马赛公寓的立面。
以上是本人对现代建筑设计师工作上的一些质疑。简单概括:思想上少建树,行动上多懈怠。
进入室内见到了隈研吾的很多作品模型以及材料大样,了解到他对材料的认识及应用。
对隈的研究热情和付出首先是肯定和尊重的,然后是羡慕,有大把时候探索材料性能、效果,既不用去忙甲方的没头脑,也不用管boss 的不高兴。但研究内容方向上,我并不是很认同。
隈探索了很多轻盈、灵巧的材料,美观也有趣。不否定追求材料美的想法,可是纯粹以一些无支撑作用的装饰材料构成的形式、架子、立面。实在难称严肃的“建筑材料展”。
以上两个作品的立面,他把新材料实践到项目中,这样的设计容易造成表里不统一的浮夸感,纯装饰性的材料应用很难取悦实用主义者,感到缺少有关建筑上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有点像当下的“网红”。第一眼有意思,再多看索然无味。
如上图所示,隈对混凝土表面石材饰面嗤之以鼻,仔细想这种做法 其实质是一种石材遮住混凝土性能的“伪”,而他的不少尝试虽未直接出现“伪”,似乎也难逃流于表面之嫌。
材料的变化、特性展示,易于表达设计者感情。作用于雕塑等非实用艺术品,或应用于时尚体验,常常能起到积极的效果。而建筑呢,当然也能够有表达感情的一部分功能,可首先,你得是个房子。
以上两栗用于纯艺术都很好,而用于一个坚固实用、遮风挡雨建筑就显得哗众取宠了。
装饰并非罪恶。但室内地板首先是使用舒适、壁纸首先是护壁耐脏,室外的铁艺护栏首先是护栏、空调百叶首先是保证外机遮阳防晒。把装饰结合到实际功能,往往让人感觉真实,而非像新颖材料直接用于围护结构,让人感到矫情失真。真善美的顺序是有道理的,“真”一直排在“美”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