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不少店铺生意惨淡,尤其是餐饮行业,很多都在勉强维持。深入了解后我才发觉,很多时候,一种结果的出现,往往都有其背后的缘由。
事情是这样的:
前两天父亲生日,我和妹妹合计着去外面吃——毕竟一年就这么一次。我们在家附近的农庄订了个包厢,我先去沙河和父亲碰面,俩人带着他提前杀好的鸭子往吃饭的地方赶,想让农庄帮忙加工一下,自家养的鸭子总归更合口味。点完菜后,我们就在那儿坐着等,母亲、妹妹一家,还有先生带着公婆,都要过来。等的这会儿,农庄老板特别热情,招呼我们父女俩喝茶,还拿来自家种的葡萄让我们尝。
等了好一阵子,人终于到齐了,菜也上得差不多了。一家人难得聚得这么齐整,这样的时光我格外珍惜。菜全上齐后,我请上菜的阿姨帮忙拍了张合影。照片拍得算不上多完美,但我还是真心道了谢——毕竟镜头里的我们都是实实在在的,那一刻的快乐也全是打心底里涌出来的。
大概是大家都饿了,没一会儿工夫,大伙儿就吃饱了。现在想来,或许是我点多了——九个人,我点了九个菜,再加上带去加工的鸭子,足足十个菜。稍歇了会儿,我们就开始切蛋糕。点蜡烛、许愿、唱生日歌、分蛋糕,一套流程走下来,气氛虽说不上多热闹,可我能看出,父亲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父亲生病后,每逢他生日,我总想着不管排场大小,总得好好过一次。他是六月生日,上个月生日他还在住院,那天我和先生、母亲陪他在医院外吃了猪脚饭,就算是过了生日。好在今年是闰六月,总算让我有机会补过一次。本来我们在外游玩,眼看父亲生日要到了,特意改了行程提前赶回来。要说遗憾不是没有,但跟能陪父亲好好过生日比起来,那些都不算什么了。
吃完蛋糕,母亲喊我跟她一起去结账。老板的母亲听说我国庆要办乔迁酒,拉着我一个劲儿介绍她家的酒席。等我回过头来,才发现母亲已经结完账了。账单上显示492元,母亲扫了490元。我让老板娘打张小票给我,她听了没作声,大概是没想到付完钱还会要小票。换了纸,又等了一小会儿,小票才到我手里。
回到包厢一看,点的肉丸汤在单子上写着“土鸡肉丸汤”。我心里犯嘀咕:明明吃的时候就是紫菜肉丸汤,压根没见着土鸡的影子,这48元一份的汤实在让人起疑。折回去问老板娘,她只说“那汤是土鸡汤”。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便随口提了句:“你们也没给打个折呀。”她顿时没了声响。其实想想,都是门前门后的街坊,我也不指望多便宜,哪怕少个十块二十块,我也能领这份人情。可别说折扣了,就连拿的四个打包盒,都一分不少算在了账里。
回到家后,我跟闺蜜吐槽这老板不会做生意,随手摸出兜里的账单一看,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居然多算了一个人的费用。本来菜价就不便宜,还平白多收钱,光是米饭加餐位费就多收了4块。钱是不多,可这事儿让人心里堵得慌。
我在微信上找到老板沟通,说结账时没细看,回头数了人数,发现餐位费多算了一位,让他帮忙对对账。老板回复说,他们一般是按客人说的人数录入,说着就微信退了4块过来。我和他说明:我家4口、妹妹家3口,加上父母一共9人,订包厢时确实说过十人左右,但实际人数是清楚的。我还问他,多少人不该以实际到的为准吗?老板回:“这个不会去数的,客人用餐时去数人数太不礼貌了,只会在买单时核对。”我紧跟着问:“那你们买单时也没核对啊?”过了好一会儿,他只回了个抱拳的表情,这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事情过去两三天,今天我又翻出账单细看,才发现上面收了餐位费——品名栏只写着一个“位”字,但我清楚那就是按每人2元收的餐位费。我想起之前和同事吃饭时,有人说过全国多地已禁止强制收取餐位费,但部分地区允许商家在明码标价、提前告知的前提下收取茶位费或提供可选收费餐具。可这家农庄呢?既没明码标价,也没提前说要收餐位费,更没给我们选过什么收费餐具,就这么直接把钱加到了账单里。
这事儿让我特别纠结:到底该不该打消费者权益热线维权?不打吧,心里那股气实在咽不下,总觉得堵得慌;打吧,又是邻里街坊的,怕伤了和气。
唉,真是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