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5

银行和舆论都在鼓励消费,但是个人要聪明地花钱。

首先“够用就好”的原则要紧记。比如说买房子吧,因为现在的房价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有的人攒够了付首付的钱可以买房时,就一心要一步到位,买个大三居。其实一对小夫妻,如果五年内不打算要孩子的话,即使买两居室的房子都有一间房间在90%的时间空闲着,偶尔有客人来住一下。这不是浪费嘛。总要用发展的观念看未来,五年十年后自己的口味和能力可能都与现在大不相同,“阶梯消费”是不错的,先买小房子住,家中增加了人口或经济基础更雄厚的时候再换更大的房子。少买一间老是空着的房间,剩下的钱可以提早买车,也可以出国旅行。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28岁开始投资(2)

第二年轻人都乐于为时尚付钱。例如钟爱的名牌货、最新款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逛街只去高尚地段的那几家专卖店,对心仪的物品通常不怎么考虑价格。此等消费习惯事关心情问题,不必凑合。其实在节日或年前大采购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去小商品批发市场,反而会因为觉得单价低而狂买一气,花了更多的总价;而且这些地方拥挤的人潮可能会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事后还会因购物过多而产生沮丧和后悔的心理。所以只买少而精的物品是不错的选择,可以长期使用还能够满足虚荣心。买东西也是为了心情愉悦嘛,看多了杂乱劣质的货物和小店老板的坏脸色,什么胃口都败坏了。不过大件消费的时候,例如买一件昂贵的大衣或者旅行,可以采用一些银行提供的免息分期付款的服务。这样可以把支付的压力分解,不影响自己的财务计划的同时达成心愿。

目的是什么

中国人有积谷防饥的好传统。但在我们的父辈一代恐怕只是尽可能地不断攒钱,然后存银行,活期再变定期。20年前,5分钱能买一支最好的牛奶冰棍。现在最便宜的雪糕是一元钱一支,这20年时间“同档次”的雪糕价钱涨了20倍。如果把这笔钱存在银行并要求它保持购买力不变的话,就要求银行的每年单利是100%左右,没有哪个银行有这样的利息。

做投资计划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包括长期和短期的。每个人的长期计划恐怕都是每年的股息和红利收入足够支付日常开销,这样想做什么喜欢的事情就可以做什么,想退休的时候就可以退休。只是每个月多少钱才够开销呢?恐怕每个人的标准都不同。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恐怕都计划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还清房屋贷款,并且还有一笔不错的存款。短期来说每年的1月或2月,应该规划一下当年是否有几笔主要的消费。例如夏天计划度一个奢侈的欧洲旅行假期,浴室需要重新装修等等。

通常贫穷人家对于富人之所以能够致富,较负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运气好或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较正面的想法是认为他们更努力或克勤克俭。但这些人万万没想到,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的理财习惯不同。投资致富的先决条件是将资产投资于高报酬率的投资标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产。而存放在银行无异于虚耗光阴,浪费资源。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投资一套房产,租金就够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开销了。

如何投资

做投资,我们首先要明白利益是与风险并存的。简单的说,把钱存在银行是最没有风险的,但是只能获得很少的利息收益。假设有100万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利率为1.98%,一年利息是不到两万元,还要扣利息税。除非存款的基数是个巨额数字,否则利息不能支付每月生活所需。如果投资房产呢,当然有房屋买卖、办手续、找房客、收租等等麻烦事,而且有房屋空置、租金下降的风险。但是在北京普通的地段100万元可以买一般小区的两套小两居了,一个月的房租收益就有4000元左右,一年就是将近5万元。另外股票、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也都是高风险的投资,不过有获得高收益的机会。

理财专家都建议实行“投资组合”,也就是说高风险的投资与低风险的储蓄都要有。例如要留够6个月的生活费,备现金或者存为活期储蓄,以备急用。两三年内计划中的大花销,如付房子首付、买车等要把钱准备出来,最好是在付款前刚好有一笔恰当的定期存款到期。保险要考虑,必须清楚、并充分利用所在单位为你上的各种保障。保险公司总向你推销幼儿保险,其实这时候不如为大人买保险将而孩子作为收益人,家庭保险的原则就是给主要的经济支柱买。

高风险投资的比例应该与年龄成反比。也就是说越年轻,就应该将主要的财产投资到高风险的产品上,例如20多岁的时候可以将投资额的60%-70%投资于股票、基金。而到40多岁,就应该更谨慎,投资的40%-50%用于高风险投资,而保持较多的稳定储蓄。

投资组合也是应该不断调整的。我们每天都要刷牙,汽车每跑一万公里就该做一次保养,这些麻烦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投资也应该这样。不是每个月按照惯例往各个投资帐户上扔一笔钱就算完事了,总是要时时寻找更好的机会,进行更黄金的组合。每年都需要列一份理财目标清单。估算一下为实现每一项财务目标你已经筹备了多少资金,以及你最终还需要多少。要弥补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额不仅要看你的储蓄额度,而且还要看你什么时候需用钱,以及在这期间你能得到什么回报率。最坏的情况要考虑到,如果股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有一段时间都没有足够的收入怎么办。最好避免为了支付生活费用而不得不减价卖掉房子,或者在市场低谷时期被迫抛售股票。

所有人在刚开始投资的时候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首先是钱,然后是投哪里,怎么投。可以每个月从日常开支中节省一点点,将所有工资以外的收入都用于投资,坚持一段就会有效果。投资应该每个月都进行,每笔投资持续10年或是更长。总之就是长期而有规律地进行投资,每次投资一小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把每月计划投资的数额和其他的账单一样看待,都是不得不付的。期间会有各种证券媒体以及经纪人告诉你各种建议,但是实际上很多人反映在股市赚钱主要靠运气。要聪明,要有耐心。别太贪心。远离你不了解的领域。选择大型的稳定的公司的股票,别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至少可以赚取社会经济增长的平均利润。过于投机反而可能会坏了全盘的财务计划。当你真的经营出了一笔不错的财富,同时保持良好的信用以后,贷款、买房子、买车都会很容易,也会为你继续良好的财务经营以及保持舒适生活提供保障。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独居一年

从少年到成年,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父亲牵着你的手郑重地交到老公的手里,一直被稳妥地保护着的感觉的确很好。可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用付出代价的。你必须一直与人分享浴室、房间的格调、甚至心情——心中莫名郁闷的时候也不得不费力解释或者强颜欢笑,以免最亲爱的人为你担心。

在波澜不惊的长长的生活中,你只想小小地透一口气,不跟父母在一起、不跟伙伴在一起、也不跟爱侣在一起,在35岁以前的时候尝试独自生活一年,然后再回到安稳的生活轨迹当中。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必须得非常非常的年轻,充满了往前冲的朝气,不怕辛苦,心中还充满了蔷薇色的梦想。否则就是凄凉了。

一个人生活的细节

一个人生活的房间应该什么样?只用三两件家具,床单被套常换常新,春天用花朵、夏天用水波纹,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在玻璃瓶中插上新鲜荷花;垫子和杂志扔在地板上,挂颜色柔和的罗马帘;墙上有自己最爱的旧电影海报、或者字幅——写《诗经》里《采薇》的一句话:“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窗台上摆着关于“如何准备一个Party”的印刷精美、封皮为橙黄色的厚厚一本书;只用电磁灶和微波炉,做饮品和简单的食物,省得房间弥漫着气味、墙壁发黄;学习段誉在江南慕容山庄里吃到的那种食物风格,简单、清爽而有滋味,一个人吃的话青菜几根炒米饭一碗、外加一个汤就足够一餐食用……

不会有家长时时在你的房间门口逡巡。家中如果没有男人的话,就不会有烟头、碎屑,地板光洁,一应物件整整齐齐,椅背上随意搭一块羊毛毯子,一个人做茶点享用。电脑屏保用自己喜欢的《星球大战》男女主角阿纳金和纳波星球女王阿米达拉背对背的海报画面,上面写着:“A Jedi shall not know anger, nor hatred, nor love”。个人品位的小魔女样式相架旁边不会冒出一张阿诺•史瓦辛格的“肌肉男”海报来破坏气氛——记住安娜苏风格的东西只能用一点。渴望安静的时候,不会有呱噪声绕耳。这样的日子就像亦舒所说的什么来着——孤清但是高贵。当然大家庭也有它的好处,平时付出许多琐碎的工夫,真到关键时刻就会回报你温暖。

外出可以用一辆小车,两开门的小吉普车最为理想;或者只是用公共交通工具及打车,地下停车场在晚上的时候会给人带来心理恐惧,找停车位或汽车养护等等琐事对于一个单身女性来说也是很让人头疼的。

工作可以忙,但也还要稍有余暇。不必夜夜笙歌,满城乱跑;工余留在自己的屋子里或许更为享受,看书、实验新食物。偶尔招待朋友。自己躺在床上发呆、想想下个月的计划也是好的。

有电脑就可以把个人世界无限延伸出去。

自己的房子

英国女人伍尔芙热切地期待着“一间自己的房子”,有人说这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起点和标志。现在人人都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女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附着在这间房子之上的是缠绕的有趣味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子开始自己买房子。哪怕小一点也没有关系,小房子自有它特别的感觉。就算很有钱也不应太挥霍,占用耗费太多的资源,反而没有快乐可言。鉴于女性购置不动产的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们现在直接把卖点转向了单身女性。上海一家开发商为了推销一幢共有520套中等价位居室的32层住宅楼,在售楼处树立起的一个巨幅广告展示了一位快乐的女性和一系列的广告词:“忘掉悲伤”、“忘掉他,开创新生活”等等。这一宣传看起来真是起到了效果。在销售期内,这幢楼几周便销售一空。购买者中的35%以上是单身女性,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年龄在22至25岁之间。现代女性对独立、自由与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有经济实力自己买房子。

而且在她们结婚以后,很多人还希望继续保留这个“自己的私人空间”。烦恼的时候可以去暂避一避。

让男性恐慌的是,很多已婚妇女也要求购置属于自己的另一套小公寓,完全按照自己的品位来装饰,不让丈夫的东西渗透进来。一周五天大家可以分开住,到了周末可以在两套房子中任何一处约会,久违了的浪漫感觉似乎又回来了。曾经“流浪的小孩”伊能静现在家庭幸福,跟丈夫、孩子以及婆婆同住。不过看见她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己还在外面另外租了一个小房间,有时候会一个人去呆一会儿。此种行为很多现代女性都颇能理解。当然这的确是稍微有点太任性了的行为,要慎之又慎。有一个在网上写文章的女子说原本两个人说好:丈夫住市区,方便在金融区忙碌;妻子住郊外,因为不用天天上班,喜欢听风声闻花香。周末再过高质量的二人生活。可是渐渐的丈夫觉得没必要去郊外,妻子也不喜欢市区,干脆周末夫妻也懒得做,一拍两散。

独居应该只是生活中一段时间的状态,不必一直恋恋不舍。

独自应对生活

独居一年,除了形式上的问题,关键还是意味着要自己独自应对生活,无论是悲苦或者欢乐。

你有生存能力吗?也许你的回答肯定而又不屑,自己是成年人,怎会没有生存能力?这其实很难说。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如果你没有独自生活过的话。很多女人就是在自己安不上电灯泡而哭泣时,有个男人恰好出现帮助了她,或者只是他帮她提了一下重物,她就因此投奔他的怀抱而去。生活中有各种的突发事件,如果你必须独自应对所有的事情,还真是不简单呢。

在单身公寓里,安顿好自己的书、唱片、微波食品,或者还有一只宠物陪伴,安顿好自己的的情绪和生活状态,单独生活至少一年。久了就腻烦了。

有几个师姐,都35大几了,在一个小区临近各自买了小户型。平日里独来独往,周末聚在一起玩乐,做了好菜也互相送来送去的。这样保留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又还遥相呼应,真是理想状态吧。可是这样过久了就不想结婚了。

最幸福的还是按着正常生活轨迹前行。曲终会散,最惨的是到头来发现只剩下了自己。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去一趟香港

其实这个题目也可以换成“去一趟法国”、“去一趟非洲”,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意思就是应该去体验一下和你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的地方的生活。35岁以前,你至少应该去一趟自己梦想的目的地。如果条件不够,那么华洋杂处的香港是一个理想的旅行目的地。旅费便宜,证件容易办,又因都是中国人而减轻了不适应。

当然,最理想的是能够像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贵族子弟一样,到18岁成年以后花上两三年的时间做一趟横跨欧洲大陆的“大旅行”。途经多个不同的国家,在旅行中感触历史和艺术,参加各大著名城市的社交活动,结交朋友,为将来的铺路。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堂“必修科”。

开阔眼界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了解得越多,才会更加宽容,人也会变得Open(开放)。

其实生活也可以这样

从小我们受的教育都是人生要“天天向上”,可是法国人也颓废得很美丽。女人一个比一个漂亮会打扮,男人整天都微醺着,葡萄酒不离手。我们以为只有早睡早起、日日进步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否则就是不正常,需要改正。殊不知世界之大,有靠吃利息过活的、有以流浪为业的;钟镇涛的前妻章小蕙——已经不年轻了,背着“败家”的骂名,带着孩子、有巨额债务,时时还有流氓欺负,可是还不是花枝招展地活着。你也许不欣赏,可是不得不她佩服生命力的顽强。

在德国,许多公司实行小时工作制。对特别优秀的专业人士,公司才会跟你签下每周越长的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对你越需要;经济不景气时也可减“小时数”以避免裁员。至于个人,你可以一周工作10小时或者50小时,在一家或者多家公司。大公司流程较为完善,网络化和项目制的工作方式很普遍。在德国西门子,一般只有技术专家才能获得一周工作35小时的签约合同;平常的员工,公司只跟你签一周25-35小时的工作时间。这都算是fulltime(全职)的。Team Assistant(助理)一般签20小时或更少,因为公司觉得这样的时间对于这样的工作来说已经足够完成。最短的就是兼职的了,有一周工作10小时的;还有更少的就是临时的了。你可以选择一天工作12小时,剩下几天做份兼职或者享受人生;也可以每天来工作两小时。上下班也不用打卡。考勤用电话,上班时在个人的分机上按一个键,下班时再按一下,中间就记录下工作的时间。很少有人在9点钟前上班。很多同事在一层楼面工作三年了也互相不认识,因为大家总是先来后到,工作时间参错不齐。

华人像蒲公英一样散布世界各地,靠着勤劳生根发芽。听朋友说起出差去到德国的慕尼黑,夏末时已经颇有凉意。这个城市与森林互相交错,开了一段车程以后以为已经出了城,进入了森林;没想到转过森林又是一片城区。个子高高的导游李先生大概年过四十五,颇为骄傲地跟客人讲起自己在城郊的一栋两层的房子。李先生原来在国内是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到德国已经十多年,孩子都上高中了。在有40%-50%的人租房住的慕尼黑,李先生已经当上了房东,小洋楼一层自住、一层出租。现在慕尼黑市区的一套小公寓或近郊一套稍大的房子至少也要35万欧元(最近行情是1欧元差不多等于10元人民币),远郊的再便宜一点。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一般员工收入不过一月两千五到三千欧元,主管职位有四千欧元,在整个欧洲算比较高的了。传统中国人的理想是落地生根,有家有业。克己置产,为家人谋福利让他们有满足感。李先生每周在一家公司上一定小时数的班,这家公司为他开据有固定工作的证明;同时还兼做导游。据说他最多时同时打着三四份工。

可是多数德国人更乐于享受生活,每年去意大利度半个月或一个月的假期。家里除了水管还有接啤酒的管子,许多德国人真是拿啤酒当水喝。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欧洲人颇为“能屈能伸”。Mikeal是瑞典人,学通信的博士。他原来工作的通信公司不景气。现在Mikeal每天仪表整洁、心情愉快地开旅游大车,他很高兴“这份工作更加稳定”。

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以前多是来观光的,现在来工作的也不少。林立的英语培训学校里都挤满了打临时工的老外。以前遇到过一个来自加拿大的老师,大概以前在国内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做过许多种工作,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以乞讨为生,而且觉得这也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北京的一个英语学校里工作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攒够了钱,就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要一直开到印度去游历。

香港这个地方

每个地方的人生活真是大不同。可以拿最近的香港为例。

到香港的酒店,你会一下子被华丽精致的感觉击中。繁华、夜夜笙歌、来来往往的精彩人物、忙碌,一切让你舍不得停下来。“只要在这个星球,约在哪里都可以”,在香港地铁站里曾挂着这样的大幅广告语。这是一种很有勇气而且开朗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看来,世界很小。华人聚居的新加坡、加拿大甚至澳大利亚,已经来往得再熟悉不过,同时还可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游走欧美。香港人其实是很理想的中国人的状态,中西合璧——传统的东西保留得那么好;西方的东西如果好,就直接拿来用,但并不觉得洋人有多么了不起,“中环的门缝里扫一扫就有一大堆”,没看见香港电影里总是拿洋人开涮吗。在这样的社会里,人必须非常smart(聪敏),那么会过得很好。没有人会照顾你,如果适应了行色匆匆的环境,那么也会觉得很好。

若有人问“香港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他的答案:自由港,中国人心目中的外国、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东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描述的“姑妈的屋子”也可以用来形容香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现在的香港,高科技的建筑耸立于古老的庙宇之间,西化得这么厉害,可老传统哪儿也没这里保持得那么多。

香港独有“丝袜奶茶”。在香港喝咖啡,永远加了太多的奶与糖,让人感叹“确是在中国呀!”“饮茶”时吃广式点心,就想起周润发曾扯着嗓子唱:“叉烧包呀叉烧包……”

前港督府、汇丰银行总行所在的中环是昂贵的代名词。亦舒笔下“高贵的中环名店”是绝不打折的,摆卖着世界顶尖级的名牌,只伺候那些最有品位和实力的客人。旺角、油麻地一带有很多的露天市场,古旧的街道,在晚上逛去,总觉得要发生点什么“香港故事”。卖的东西都是真真假假的各式“古董”、外国人喜欢的宽大的丝绸袍子、还是各种印有香港字样的T恤衫、纪念品。在著名的浅水湾海滩附近的赤柱,古老街道上摆卖的“中国东西”真是比任何地方都要丰富,更“像中国”。西方人也许以为这就是东方、这就是中国了;而中国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属于过去记忆:色泽富丽的鸟形漆器、檀木箱子、玉簪、软缎的小荷包……一些离岛上如大澳渔港还保留有传统的水上棚屋,十分趣怪。村里古老的房舍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海边用许多大缸做虾酱,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无间道》里出现的大屿山青铜佛像的确非常壮观,汽车还隔得很远,绕着山路,经过碧湖,就看见远处山峦之间我佛端坐莲花,如生天地之间,心中充满了景仰之情。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露天青铜佛祖坐像。站在佛祖端坐的一瓣莲花的阴影下,已觉安然受到了庇佑。上面是纯净的蓝天,下面是浩瀚的大海,隐约可见几处小岛,颇有“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况味。

在香港可以去一些老街里看粤语大戏,戏院门口赫然摆着好些捧角儿的花牌,“角儿”们叫“新剑郎、陈好逑、赛麒麟、林宝珠……”,诸如此类的名字。后台供着神龛,烧着香,好像仍在《胭脂扣》的年代。

街角,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儿也开个“两替”店,给游客换人民币和港币,赚一点差价。每天有大量的大陆游客在香港街头的诸多“两替”店换钱,不用担心假钞。可是这些“两替”店的汇率并不一样,相隔五步远的两家店可能会有一两个点的差额,工作日与周末的汇率又不一样,甚至上午下午汇率也在变化。你能从最末端感受到快速的经济脉动。开店的老头儿已经那么老了,可是还挺“门儿清”。想想战乱年代,只是手帕里包着两小条黄金,其他再无长物,夫妻俩拖儿带女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关系,还不是挣扎着活下来。后来买房子置地,还把生意做得很大。这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值得学习。到老了也要自坚自强。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培养一种趣味

伟大的灵魂也曾隐藏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作曲家亚历山大•伯罗丁在谱写《伊戈尔王子》的时候,他正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医学院中当化学教授;诗人弗农•沃特金斯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斯旺西的一家银行工作;T.S.爱略特写出《荒原》的时候还是一个银行官员,他着装得体,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周有一个星期六加班,与其他人一样。

八小时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当你充分地享受个人爱好和趣味,也许最终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八小时的“阴谋”

工作的时间法定是每天八小时。这绝对是个“阴谋”。公司里基本上实行“朝九晚六”,就意味着有九个小时要呆在工作单位。当然其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不过乏味而紧张的工作餐多数时间是凑合而已,并不放松。就算你能在时针刚指向六点的时候就跳起来利索地下班,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还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回家,早上上班的路程当然也是一个小时。除非你不买房子,能随时租住距离公司最近的房子。否则没天花在上下班交通上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止。工作好像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还要带回家赶工。算一算,每天我们至少要为一份工作花上十一个小时,再加上不定期的额外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晚上回家时从车窗望出去,天色已经黑了,回到家还要忙碌一番,胡乱弄出些东西来果腹,日复一日,真是让人绝望。

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也划分出了不同人的社会身份。除了不同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薪水;有的工作每天能感受刺激,有的却十年如一日没有波纹。许多中国人还在为坐一次飞机而感觉奢侈的时候,一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们却在为一周飞六次而苦恼。某航空公司曾劝一位超级VIP客户减少飞行的次数,说他乘机的频繁程度都超过安全几率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被称为张律师、李医生、老崔或者小王,这是我们的“社会标牌”。标牌会给有的人带来莫大的自信心。

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干一行厌一行”。要从别人口袋里赚来钱的事情总是有外人不知道的腌月赞。报社的总编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靠文字吃饭,觉得工程师多清高,反正靠技术吃饭,不用看人嘴脸,或者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也不错。可是普遍被认为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很好的医生却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也许你觉得自己非常特别,可是总是在和一群平庸的同事干着同样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别人眼里,你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这真让人痛苦。不要被一些公司金字招牌吓倒,每个地方都是一样,进去之后发现入了门之后一切都很简单。世界上大部分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作,只要给你机会,你也能做。国内那位曾经最著名的女性职业经理人,在刚进入那家著名的外企时不过是个扫地打杂的。后来仰慕公司那些“高级人才”的翩翩丰姿,才努力说服经理让自己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班,后来居然可以做到中国区的总经理。据说还有一位报社的女主编,以前也是清洁工,一天扫地时在地上捡到一张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偷偷去参加,从此开始记者生涯,一路做到总编。外企大量进入中国后,学外语和技术的人都纷纷过上了好生活,而许多名校毕业的文科生多半在一些老单位捱日子而已。可是也不用迷信。科技界的第一女CEO——惠普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娜的学士学位是在斯坦福大学念的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后来却一直在IT行业最著名的公司AT&T、朗讯工作,现在能在惠普领导众多的商业和技术人才。这些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励志,教你如何在工作中成功,那需要一点运气。

你应该在自己的时间里干一点特别的事情,以区别于你的众多同事。毕竟大多数的人不能所心所欲地丢掉工作,像小说里一样,说一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就可以辞了职,跑到欧洲去度假。但是人人都日日恐惧自己变成了一颗螺丝钉,二十岁能看到五十岁的模样。美国的探险家们太幸运,可以找到国家地理杂志这样一个能满足他们疯狂的兴趣又有丰厚金钱支持的工作。忙碌起来工作就是全部的生活内容,或许你没有时间想其他的问题,可是晚归路上听到的一首老歌就会狠狠地击中你的心,让你感叹年少时候的意气风发。

工作是让一个人稳定于有规律的生活的保障,不应放弃。有一份工作让你知道每天可以有什么地方去,有时候你会觉得受益于此。文学、艺术、音乐这些东西会让你暂时逃开平凡,感觉到清高。法国人热衷于旅行,工作倒反倒像是附属于他们环游世界的目的而存在,他们有世界上最多的法定假日可以奔往各地。有的人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一本书,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写。禅家说:“开悟前,挑水担柴;开悟后,挑水担柴。”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工作之外的隐秘的小小喜悦会让生活亮色许多。

不做“沙发土豆”

一般人的生活其实相当的乏味单调。往电视机或电脑前面一坐,时间哗哗的大段的溜走。只要一看电视,你就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种懒惰的惯性,坐在沙发上,哪怕节目十分无聊幼稚,你也会不停地换台,不停地搜寻勉强可以一看的节目,按下关闭键显得那么困难。很多的人在工作以外都是这样的“沙发土豆”。黄金般的周末,多半也在不愿意起床、懒得梳洗、不想出门中胡乱度过。

所有人都在抱怨没有时间,真的有时间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只是习惯性地想到睡觉和“机械运动”——看电视、玩一款熟得不能再熟的电脑游戏,顺手就打开了。事后又觉得懊恼,心情愈加沉闷。

闲暇时间说多不多,说少却也不少。为了打发时间,也应该培养一门高雅的趣味。本来玩就是玩,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可是我们心里总有一根隐形的杠杆,自动划分什么是“健康、向上的”,哪些又是需要改变的颓废习惯。例如一般人认为看书于身心比较有益,而老是玩电子游戏连自己都有点过意不去。一回家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中年男人,外加一罐啤酒,其他什么也不干,让人感觉很绝望。你可以研究28星宿,在家中露台上架一架最专业的天文望远镜,时时夜观星象;也可以闲时研究《本草纲目》;学习古瓷修复;一位在一家欧洲公司的首席代表在业余时间养殖热带水草……这些爱好多么奇突有趣,也让人刮目相看。

有位女士说有太阳的早上自己会放男高音帕瓦罗蒂的曲子醒来,浑身充满了高昂的情绪;阴天的早上则放忧郁的日本音乐,这种哀愁像雪天里饮清酒。还有一位女士会在商务谈判时为客户播放贝多芬的音乐。真是有创意。

双倍人生

有一门业余爱好,有的人甚至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可能改变你的人生。如同开始提到的爱略特,后来的人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职业,他因为写作而著名。

有的人在八小时的工作遭遇障碍的时候,反而在业余爱好方面找到了发展的机会。工作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不会决定人生全部的成败。有的人看得到的人生方向只是“升职晋级”,久而久之不成功就觉得生活灰暗一片。其实你只要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不管是为不知名的小公司工作还是个人职务上乏善可陈,业余时间你还有别的寄托,就已经是成功的人生。总之是进可攻,退可守。岂不是很好?

“双面生活”有时候让人感觉很酷,看到身边同仁的时候有一种超脱的快乐,觉得自己总是比他们要多一点点东西。如果你业余时间喜欢赚钱也可以呀。普通的教师在晚上居然是炒股、炒汇的资金运作高手,在其他老师抱怨清贫的时候你可以随手拿出一笔钱来改善生活,也会更乐于白日里“高尚”的教书工作。一位基金经理业余时间都用来研究一种古代文化,他不需要用它赚钱,因为本职工作已经让他赚得够多的了。可是这项爱好使他成为一个谈吐有趣,受欢迎的人。人类天生就对古文明、外太空、未来等永恒的主题抱有强烈兴趣。

人生是需要这种适当“切换”的。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

我最好的朋友告诉过我一个悲哀的故事,但后来想一想这个故事其实也不算绝望。一个年轻女人和她的丈夫,俩人挺恩爱的,没有孩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北京的,过得还不错。可是不幸的是几年后女人查出来患了一种不治之症。经历了初闻消息的巨大痛苦之后,他们决定无论如何两个人要在一起。于是俩人把他们在北京的房子卖了,卖得50万元人民币;工作也辞掉了。一起回到南方某个小城市的老家,开始悠闲地过生活,在小地方一个月500元就够吃穿了、租一间房子一个月只需要100元。他们很有可能会幸福、恬淡地过上好几十年。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很快;有些疾病即使目前还无药可医,也有技术可以使病人活下来;而且人的自身潜力也是不可限量的,自己战胜癌症的例子也时有听闻。在美国,从1960年以来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几乎增加了一倍;心脏病死亡率从1950年以来几乎下降了2/3;爱滋病现在还无药可治,但是通过治疗,爱滋病死亡率在1997-2000年间降低了50%。

每个人都在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时候决定是被迫下的。例如突然有一个去外地工作的机会,一位在这个城市伤心的人会很高兴地就去了另一个城市,新地方的生活或许会带来新的际遇;而有幸福家庭的人可能不会去,为此还不得不从现在的公司辞职,而要开始麻烦地寻找新工作。

其实你应该更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方式。包括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喜欢一天工作7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还是宁愿少赚一点钱,但是生活相对悠闲;以及自己最爱吃的川菜馆,是不是想去就能去、想吃就能吃上这些细节。如果你离不开家乡的几味小菜的话,真的不应该出国去,每顿饭愁眉苦脸地吃汉堡。

城市

我是喜欢北京的;可是很多人说北京太干燥,气候恶劣。前几年刮沙尘暴的时候的确恐怖,间隙地好了一阵儿,今年春天又开始刮起来了。我也看见有的上海人写文章说北京地方大,房子修得不高不摩登;没有可以逛的街;甚至地铁站也老土,都没有椅子。其实是有的,不过确实很少。而站在上海的大街上感觉真是很洋派的。不过北京冬天有暖气,那种舒服是阴湿的南方没法比的。江浙某名城有人花了很多笔墨赞叹他们那儿的市井小吃——盐水鸭头,滋滋有味地描述他每天悠闲地下班之后,一瓶啤酒、一盘鸭头的幸福生活,让人看了他的文章都受感染。外地的朋友来,他请别人吃这盘美味,却被鄙夷地斥之为“从来不吃有形状的东西”。可是他自己觉得幸福那就是幸福。在丽江,你会看见很多大城市来的艺术人士,就那么在古城里住下来,凌晨两点钟的时候还披着印花布披肩在石板路上闲逛。有的年轻女子甚至在当地开了一间卖工艺品的小店,就此停留下来。据说在阳朔的外来者也很多,有的年轻女孩自己就离开大城市,去那里开一间茶吧,每天悠闲地和光顾的茶客一起晒太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地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又都有自己适应的地方。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涌向几个特大的城市。“城市动物”们,你让他去悠闲的地方休假,他还真不习惯,就喜欢“水泥森林”。有一位朋友放弃了一个升职的机会,因为新职位要求他去外地的分公司做经理,他说怕自己离开北京以后再回来就跟不上节奏了。可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压力也大。有一对夫妻老家都是贵州的,大学毕业来北京工作,但是都没有解决户口问题。他们没打算在北京一直呆下去,因为北京房价太高了。打算呆六七年,赚一笔钱,到35岁左右就回贵阳去买房子、随便找个工作做。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肯定是比北京低的,但是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舒服,饮食也习惯。有的独生女儿真的想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愿意离开父母家两公里之内;有的小女子却从西南小城考大学到北京,再一路考研究生到了美国去。谁比谁更正确,别人难以明白,只能自己选择。

一位歌星在电台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外交官,后来父母亲离婚了,母亲也带着她和姐姐在欧洲各地“流浪”。所以她会说多国语言,她喜欢这样的生活。能周游世界让人羡慕,如果再能以工作的名义去到各处的话就更理想了。但是也不一定,在外游荡久了,心里就强烈地思归。一个美国人在外国工作了3个月以后,说他强烈地想念自己的美国家里的床,还有他的汽车。很多时候人们最想念的是那些看起来不相干的小东西。

电视报道有一对年轻的法国夫妇,他们不住时髦的巴黎,而是愿意住在自己位于法国南部的小农庄里。那里风景优美而宁静。他们收养了好几个不同族裔的孤儿。他们信奉环保主义,自己发电、并循环使用水。丈夫负责打理他们的羊群,妻子就用自家产的羊毛纺织,做成纯天然羊毛披肩、袜子等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生意还不错,各地都有人向他们邮购。他们在自家出产的产品上都锈上小小的特有标志,听起来很浪漫吧。

“生活在别处”现在很流行,逃离自己现在生活的城市。例如看过一本浪漫的书以后兴起的去法国普罗旺斯地方。《托斯卡那阳光下》也是一部让人的心灵暂时逃离的电影。黛安•莲恩饰演的弗朗西丝是美国的一位作家,因为离婚——曾经深爱过的人居然会如此猥琐恶毒地伤害你、以及创作上也不如意,她来到意大利的托斯卡那地区旅行。一时冲动下她在当地买下了一栋房子,不过在以后的十年里,她为这个英明的决定而感谢上帝。她重新装修房子,学习烹制美食……在这般田园诗的生活中,虽然经过一些挫折,爱情也最终来到了(当然爱情是选择中最需要考虑的东西)。影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游记小说,曾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小说文字细腻优美,就像一幅水彩风景画:“顺着山谷方向望去,就可以看见亚平宁山脉,下雨或者光线变幻的时候,房子的正面就会变成金色、浓黄色和赭色……”我还喜欢老电影《上帝也疯狂》,在大城市中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报社女编辑,选择了去非洲当土著村庄里的教师。电影充满了一种非洲的野性美,还有英式的幽默。

作息时间

香港设计师邓达智说自己每年总有两三个月关掉手机,什么生意也不管,去世界各地旅行。自己在北京开一间私立英语学校的罗勃特,他的时间表是下午和前半夜工作,后半夜和上午睡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作息时间,小到每一天的工作时段,大到每一年有几个月工作,以及10年或者20年中有多少时间工作的规划。上班族朝九晚五,虽然乏味,却也有规律的好处。一般来说,写东西的人通常都是要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写得出来。让他朝九晚五地坐在那里,没办法,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一些报刊记者的时间表看起来很舒服,一个星期只用去办公室一次——周五开一个选题会,其他时间都可以在外面采访或者呆在家里。

也许很多人会说: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什么也不想干,无所事事最好了。其实也许你真的在家里呆上三个月,会腻烦不得了。一些公司实行的“弹性工作制”、或者“在家办公”听起来也让人向往。可是我的一位旧同事满怀期待地换了一份新工作,一周只用去办公室一次,结果又怀念起以前天天可以和同事见面的日子来。以前每天中午可以和同事约着出去AA制吃饭,聊聊天,有的时候还要吃一盆美味的水煮鱼,想起来都觉得幸福。

当你真正地决定了自己想要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工作不只是有薪水报酬不同,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选择。例如是需要每天规律地上班还是按任务考核、但是时间随便,如果你的效率一向比普通人都高,那么可以选择第二种工作方式,一星期可以白白多出一两天假期;话又说回来,单身汉喜欢天天去和同事见面,晚上还能直接约两个同事出去吃吃饭、娱乐一下。如果一个人总呆在家里,更懒得出门了,更觉得郁闷了。还有的招聘广告上直接写上要求——“需要经常出差”,已经去过全国差不多大多数城市而且也有家庭的人恐怕就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工作;而职场新人,特别喜欢出差多的工作,可以顺便去各地看一看。很多美术工作者都在做自己的工作室,公寓一半布置成工作的地方,一半自己住。一天工作三个小时,通过网络接受订单和汇款。而专职摄影的人靠卖照片度日,开着吉普车一出去就是半年,拍一批照片回来可以休息两个月,然后再出发。

习惯

我曾经的英文老师Paul说他怀念美国家乡的食物,那其实只是他们家附近街角的一间没有名字的小店,卖的一种披萨。那间店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由一个家庭打理,他从小就在那儿吃东西。每次回家还没放下包,都会先直奔那里吃饭。没想到,一向被认为食物种类贫乏而且极其标准化(如机器炸的薯条、汉堡)的美国人也有这样的情结。还以为只有生长于中国江南的周作人才会念念不忘家乡的莼菜汤,我们还有“江上鲈鱼美”的风景。张爱玲离开大陆去美国之前,特地去了一趟西湖,到“楼外楼”要了一份蟹粉汤面,只喝了她最爱的面汤而把面剩下了。出国以后就再也吃不到这样的好滋味了。

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即使世界上最富有的美国人,看起来他们的娱乐内容也非常丰富,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美国人还是把吃看作生活的第一乐趣。何况在中国人看来他们还没什么可吃的,哪有中国菜的菜色丰富。都说理想的生活是“拿美国工资、享受欧洲假期、娶日本太太、吃中国食物”。带着辣椒酱、自制泡菜旅行的中国人现在是日渐少了,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离家两条街之内有我最爱的饭馆,任何时候想去就可以方便地去。不会像传说中的白秋练,本来来自洞庭,却嫁了一个外地的夫婿。家翁每年外出做生意的时候,会给她带一坛子洞庭湖的水回去,如果喝光了、而洞庭湖水又迟迟未到的话,她就性命堪忧了。

情结就是一种能量,是一种动力模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存在,是一生都在左右人的神秘力量,是驱动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泉。有时候,简直没有道理可言。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细节,或者说个人难以舍弃的习惯。最好让自己生活在可以实现“习惯”的舒适环境中。第二部分 行动清单篇建一个自己的角落

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避无可避的小孩子最后通常会躲到大大的衣橱里边去。关上柜门,坐在黑暗当中,这时候争吵会渐渐远去,感觉是那么温暖而安全。

一位作家说,尝试写作其实并不难,关键是要有一扇你可以随手关上的门。使你可以安静的一个人呆着,并且无声地告诉别人:你正在做重要的事情,请勿打扰!

这两段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那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角落。现在有的人装修的时候在卫生间下了很大的工夫,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卫生间是最私密的地方,关上门,谁也管不了你在里面做什么。有的人爱在卫生间读书、泡澡的时候看电视,现在的新式住宅卫生间都扩展成10平方米的一大间了,清洁而且时髦。但是你毕竟不能长久地霸占卫生间。“自己的角落”也最好不要放在卫生间里。

灵活的办公场所

SOHO(small office,home office)已经流行了一阵儿了,而且我想“在家办公”还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原因包括观念的转变、大量的城市郊区开发成住宅区使上下班的交通时间变长、业务“外包”趋势带来的非全职员工的增加、善意地保留怀孕期间的女员王的工作等等,最关键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切可以变成现实。理论上来说,除了工作的氛围不同,在家和在办公室的办公条件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有电话、电脑,可以上网,家中也很容易配备传真机和打印机,虽然这两种东西不一定每种工作都需要,如果需要的话10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搞定。

“7/24/365”是现在许多服务型公司承诺的关于客户服务标准的口号,意思是任何一天、以及一天中的任何时刻都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不会有一秒种的停顿。而很多人的生活其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工作其实越来越不定时了,很多人工作在“朝九晚五”之外,如夜班工人,手机和网络的发明也使得雇员“随时”可以被老板找到,而在家中开始工作起来。城市已经真的开始变成“不夜城”。

处处皆是office!除了许多专业人士以外,恐怕大多数人也需要在家中为自己设置一个办公空间。

有的人有一间很大的书房,里面是花梨木的大书桌,舒适的真皮转椅,还有整面墙的书架。艺术家和音乐人的“工作间”设计更为夸张,我们经常可以从一些家居杂志里看到这些照片。把一整间废弃的工厂改建过来,摆满了20世纪各种经典的波普设计作品的房间,有最好隔音效果的隔间等等。

其实一张小桌子、一盏台灯、再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已经可以构成一个舒适的工作的角落了。

心灵休憩的角落

有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先生,简直被他家中阳台上的一片翠绿惊呆了。正是初春时节,起码有二三十盆枝叶秀美的绿色植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老先生介绍有兰花、芦荟,中间还夹杂着两盆开着鲜艳花朵的杜鹃,其他很多我们都叫不上名字。两枝剪下来的富贵竹插在装满清水的玻璃瓶子里,摆在客厅。这是他心灵休憩的地方。

应该布置这样一个自己可以随时进入,并且享受一下的地方。哪怕只是在屋中一个角落挂上两幅字画,一张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另一张是埃及沙漠风光。有的人在一整面墙上贴满他喜欢的电影海报,简直是精彩的个性化“电影之墙”。或者在窗台上摆两盆微型小植物,只有一点点绿,眼睛疲劳的时候,看两眼也是好的。找一个派不了什么大用场的房间小角落,摆上一张沙发、一个小圆几、一盏落地灯,就成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夜深人静或者周末的午后,可以好好地读两本书。冬天的时候,盖上羊毛毯子,就可以小憩一会儿。或者为你爱做的手工准备一张平整的大台子,还没拼好的碎纸版就散放在那里,也有一股别致的味道。

在真正的办公室也一样,电脑边摆一盆小植物、一个相架、塑料制的阿童木和茶水博士玩偶,隔板上贴一张风光画片,也会带给你片刻的休憩。

这样的个性化浪潮也蔓延到虚拟的世界。大部分的人都在时时更新自己电脑上的开机画面和屏幕保护程序,甚至设置不同的Windows界面。即或你信仰绝对的“无纸化办公”和极简主义,不用任何装饰品,也可以装饰你的电脑画面。把经过Photoshop精心修整过的最得意的照片、或者心爱的《星球大战》海报放在电脑上;把最新一次海外游历的系列图片做成屏幕保护程序,循环播放的时候不断自己重稳了一遍幸福的好时光,同事们也都会被吸引过来。

有太阳的时候,搬一把椅子坐在阳台上,闭上眼睛,身体后仰,可以想象自己已经在莱茵河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1/05/31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5 拿到驾照。会有更自由的生活和更大的活动半径。 为事业而不是为工作奔...
    小张家的小安阅读 51评论 0 1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蔡虹 简介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讲怎样做一个快乐的人,罗列了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明渊姑娘阅读 39评论 0 1
  • 才艺 多才多艺的人总是让人羡慕。念书的时候,跳舞的女孩子总是被最多的男生倾慕,而弹吉他的校园歌手也会引起一大批女生...
    明渊姑娘阅读 14评论 0 0
  • 第三地 除了办公室,除了家,最多的其他时间你在哪里?有人回答:“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全球最成功的咖...
    明渊姑娘阅读 20评论 0 0
  • 短期计划也不可少 长到人生应该有计划,短期计划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下、修改、再逐项完成的感觉好像掸掉生活中的灰尘,重...
    明渊姑娘阅读 21评论 0 0